陳秉逸
教育學院
諮商與輔導學系
首先,在時間規劃與習慣建立上,我深刻感受到共學社群對我最大的幫助。坦白說,我原本是一個比較不擅長按部就班、也常有拖延行為的人,面對長期性的寫作任務常常會陷入「想做但動不了」的循環。然而,共學社群透過每幾週一次的定期聚會,無形中幫我建立了固定的工作節奏。這樣的規律機制讓我開始意識到:「進步的速度不會等人,如果不開始動起來,自己很容易就會被進度拋在後頭。」也正因為有這樣的自我提醒,我開始更積極地安排每天該處理的任務,並試著將龐大的寫作工作拆解成較為可執行的小步驟。這不僅減輕了心理壓力,也讓我開始感受到持續累積所帶來的成就感。
其次,在學術研究工具的應用上,共學社群也給了我很多啟發。其中一週的主題是老師分享如何善用AI工具協助論文撰寫,讓我打開了新的視野。在那之後,我便實際開始嘗試以AI作為輔助工具,不僅請它幫忙搜尋相關的學術文獻,也會請它協助我統整文句、潤飾段落,甚至與我討論研究設計與架構的可行性。這樣的應用讓我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更加省時,也更能聚焦於思考與整合的層面,而不是被繁雜的技術性細節卡住。此外,AI也幫助我釐清了文獻摘要的重點,並協助我初步列出摘要與細表,為後續的章節撰寫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社群的個別指導時段中,老師也曾針對我們的研究進行一對一的建議與調整。那一次的指導讓我特別有感的是,論文標題的重要性。原先我對於標題的撰寫並沒有特別重視,但在老師點出後,我才更明白一個好的研究標題不僅要明確傳達研究的核心內容,更應具有吸引力與辨識度,讓人能一眼看出這項研究在探討什麼,進而激起閱讀的興趣。此外,老師也分享了研究參與者招募的一些實務經驗,這部分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在即將進入第三章「研究方法」的階段,參與者的界定與取得將會是我研究順利與否的關鍵之一。
最後,我也想提及一個比較實際但同樣重要的收穫,那就是共學社群所提供的補助資源。這筆補助讓我更有動力將其運用在真正有助於學術發展的地方。以我目前的規劃來說,最有可能會先購買的是 ChatGPT 的付費版,因為我已經習慣使用AI作為研究過程中的協助者,而升級版本提供更穩定與進階的功能,對我而言具有極高的效益。其次,若有剩餘預算,我也會考慮購入部分需要付費的學術書籍,特別是一些原文著作與經典文本,這些資源在撰寫與深化論文內容時都是不可或缺的。
總結來說,透過這一學期的共學社群,我不僅在論文寫作的進度與能力上獲得實質的進展,也重新調整了自己的學習節奏與心態。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去推進研究。這段參與歷程對我來說不只是完成一個任務,更像是一種自我紀律與成長的累積。非常感謝這個共學社群給予的支持與引導,也讓我對接下來的研究歷程充滿更多信心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