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共學

發佈日期:2025-06-25

黃慧菱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物科技學系

參加這次的師生共學活動,對我來說是一段非常難得的經驗。在這個團體中,我們有機會與不同領域的老師和同學一同學習,尤其是關於撰寫學術論文的相關經驗與技巧。這樣的機會對於仍在摸索研究方向與論文寫作風格的我來說,非常珍貴。

這個共學小組的設計,是透過邀請有經驗的教授來與我們分享他們在學術寫作方面的心得。每一位老師都帶來了不同的觀點與建議,也讓我們能夠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倒數第二堂課時,我們有機會與受邀的教授進行一對一的討論。那次交流雖然時間不長,但對我而言意義非凡。

那位教授似乎比較是人文或社會科學背景的學者,與我的理組研究領域並不完全相符。因此在一些具體研究方法或資料分析上的問題,他可能無法提供太深入的指導。不過,即使如此,教授仍很耐心地聆聽我論文的構想,也從他自身的經驗出發,給了我一些關於論文架構與研究問題切入角度的建議。雖然這些建議在理科論文中不一定完全適用,但卻讓我意識到,文組與理組在進行論文寫作時,所強調的面向與詮釋方式其實有很大的不同。

這個發現對我來說,是一次重要的學習。在理科研究中,我們往往重視數據的精確性、方法的可重複性,以及結果的邏輯推演;而文科領域則更多是重視論述的脈絡、理論的整合與文本的詮釋角度。透過這次與文科老師的交流,我開始反思自己在寫作時是否過於追求技術性的表現,而忽略了研究背後的核心問題與其意義。這樣的跨領域理解,雖然不會立刻讓我的論文變得更完整,但卻讓我在學術視野上獲得了擴展。

在最後一堂課時,我們每個人都要分享自己的最終成果。那天的分享會,就像是一場小型的學術發表會。每位同學都以簡報或口頭方式,介紹自己這段時間的研究進度與心得。我聽到了許多與我背景完全不同的題目,例如文學作品的解讀、社會議題的分析、甚至是教育實踐的反思。雖然主題不盡相同,但每位同學在講述自己的研究時都展現出濃厚的熱情與清晰的思路,讓我深深感受到學術研究的多元性與深度。

這樣的交流不僅讓我學到別人如何進行研究,也讓我更有信心去面對自己的論文寫作。尤其是當我看到有些同學遇到跟我相似的瓶頸,例如資料不足、理論難以建立、或寫作方向不明時,我明白這些挑戰其實是每個研究者都會經歷的過程,而不是自己能力不夠的表現。這樣的理解也幫助我更能接納自己的學習節奏與進展。

整體來說,這次師生共學的經驗讓我受益良多。透過與老師的對話、同儕之間的分享,以及自己在準備與回顧中的反思,我不僅提升了自己對論文寫作的理解,也更加清楚自己未來在研究路上的努力方向。雖然過程中也曾感到挫折或迷惘,但這些情緒正是促使我不斷進步的動力。非常感謝這次共學活動中所有參與的老師與同學,是他們的參與讓這段旅程變得充實而有意義。未來若有機會,我也希望能再次參與類似的學習活動,持續在學術的路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