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工程(第三階段)-課程成長助學金

[教發中心]113(2)課程成長方案(高教公共性)>軟體工程(第三階段)-課程成長助學金
發佈日期:2025-06-24

許雅婷

理工學院

資訊工程學系

軟體工程(第三階段)

課程成長助學金

S11159004  資工三  許雅婷

隨著軟體工程課輔進入第三階段,我的學習進程也進入了更深入與實作導向的層面。本階段的課輔涵蓋了「驗證與確認」、「軟體測試」、「軟體工程進階主題探討」,以及對18週課程進行總結的期末專題報告討論。在學習過程中,我不僅鞏固了前兩階段的知識,還開始從更嚴謹與全面的角度來審視整個軟體開發流程。同時,也開始反思AI在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對我的正負面影響。

「驗證與確認(Verification & Validation)」的單元讓我理解到,開發出一個功能完整的程式並不代表任務完成。驗證著重於確認「我們是否正確地建造了系統」,而確認則是檢查「我們是否建造了正確的系統」。這兩者的區別雖細微,但在實務開發中極為重要,尤其是在大型專案中更不能忽略。透過這個課題的學習,我開始學會使用單元測試、自動化測試工具等手段來輔助驗證與確認的流程,這對提升軟體品質與降低錯誤率有很大的幫助。

接著進入「軟體測試」單元,這是我認為最實用的一部分之一。課程中不僅介紹了測試的基本類型(如單元測試、整合測試、系統測試、驗收測試),還搭配實作演練,讓我們練習撰寫測試案例與使用測試框架。透過這些練習,我更加理解測試不只是找錯誤的工具,更是一種確保開發流程正確與系統穩定性的保障。

在「軟體工程進階主題探討」中,我們討論了許多當代開發中常見的議題,包括DevOps、CI/CD、自動化部署、安全性設計、以及開源開發的挑戰與策略等。這些議題讓我認識到軟體工程的發展已經遠超過過去單純「寫程式」的範疇,而是包含了團隊協作、雲端整合、快速部署與回饋的完整循環。這讓我意識到,要成為一位合格的工程師,除了技術能力,還要有對產業趨勢的敏銳度與跨領域整合的能力。

期末專題報告是對整學期的總結。我們需要綜合18週所學的內容,包括從基本的軟體程序、專案管理與規劃、設計與撰寫SDD、實作與測試,再到最終的驗證與確認。這是一個龐大而富挑戰性的任務,尤其需要團隊間密切合作與分工。我在專題中負責設計與測試部分,實際應用了前面學到的理論與工具,這個過程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知識如何轉化為實際成果,也讓我體會到一份完成度高的專題,背後需要多少細心與努力。

至於AI對於我學習軟體工程的影響,我認為有正面也有負面。正面來說,AI讓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即時幫助,像是透過ChatGPT協助我理解複雜的概念、檢查程式碼邏輯,甚至提供設計建議,節省了大量查資料與debug的時間。此外,一些AI工具如Copilot,也讓我在程式撰寫上更有效率,有助於我提升實作能力。

但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過度依賴AI容易讓我在學習初期忽略了「自己思考」的過程,有時會直接套用AI給的答案,而沒有深入理解背後邏輯。這樣雖然短期看起來節省時間,但長期可能導致思維能力退化。此外,AI並非萬無一失,有時它提供的建議可能不夠精確或有錯誤,因此我們仍需具備判斷力,不能盲從。

總結而言,這第三階段的課輔讓我對軟體工程的整體架構與核心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學會如何以更全面與專業的角度去進行專案開發與問題分析。AI雖然是一把雙面刃,但只要善用它、保持學習的主動性,它就能成為我們強大的學習助手。未來我希望能在實務中持續鍛鍊自己,將這些理論與實作經驗真正轉化為專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