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共學-學習與反思

發佈日期:2025-06-20

李慈婷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物科技學系

過去這段時間參與自學團體,對我而言不只是第一次嘗試撰寫研究計畫,更是一場關於自主學習與自我成長的深刻經驗。透過撰寫與執行研究計畫,我不只是對科學研究的架構有了更具體的認識,也重新思考了自己未來在學術與職涯發展上的方向。

我所提出的研究題目為:「ABA2 與 KASI 對阿拉伯芥抗逆境能力的影響」,這個主題源自我對植物逆境反應機制的興趣。過往在課堂中學習 ABA(離層酸)的生理角色與脂質代謝路徑時,我發現這兩者可能存在交集,但之前沒人研究過。因此我決定以這個主題深入探索。從查找文獻、設計實驗步驟開始,都是我過去從未獨立完成過的挑戰。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運用AI工具搜尋和整合英文學術文獻、比對基因表現資料,以及實際操作實驗。例如,ABA2 作為離層酸生合成的關鍵酵素,其突變會導致 ABA 水準下降、抗逆性減弱;而 KASI 則參與脂肪酸合成,可能透過脂肪酸的組成間接影響植物的抗逆調控。這些推論需要透過進一步的實驗驗證,也促使我開始關注基因突變株的表型觀察等等。

自學團體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同儕學習」與「資源共享」。我們定期進行進度討論,不僅能獲得他人對研究方向的建議,也能觀摩其他同學如何規劃與陳述自己的計畫。這些互動拓展了我對跨領域研究的認識,也讓我學會如何以簡單清楚的語言介紹自己的研究思路。原本我以為學術研究是非常個人化的旅程,但透過團體的共同學習,我理解到學術其實是一種集體知識的建構,而討論與分享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此同時,我也非常感謝公共性獎助學金的支持。這份補助不只是金錢上的幫助,更是一種肯定,讓我有機會將心力投入在真正感興趣的研究議題上。在申請補助的過程中,我第一次認真反思「我為什麼想研究這個問題?」「這個主題對社會或學術有何意義?」這樣的提問幫助我在生涯規劃上有了更清楚的自我認識。

補助金讓我能夠減輕了兼職的壓力,使我能專注於學習與探索。這對我的學習歷程有極大的推動力,並且強化了我未來往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發展的信心。在職涯上,這段經驗讓我萌生了攻讀研究所的想法,我希望能持續深入了解植物如何調控逆境反應,並將這些知識應用在農業或環境永續相關領域。

回顧整段參與經歷,我最大的收穫並不是某一個實驗的成功,而是在一次次的查找、設計與討論中,逐漸建立起對「研究」這件事的感受力與責任感。我學會了如何把抽象的興趣轉化為具體可行的計畫,也學會如何面對限制與失敗。更重要的是,我意識到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公共行動,當我主動去學、去問、去分享時,知識才真正流動起來。

未來我希望能持續參與類似的自學計畫與學術社群,也期許自己在學習過程中,能更關注知識與社會的連結,把所學轉化為實際的行動與貢獻。公共性的資源是一份責任,也是我成長道路上的重要養分,我會帶著這份支持,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