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體力學(進學)第三階段

發佈日期:2025-06-16

林祺洋

環境與生態學院

綠色能源科技學系

經過第一與第二階段的補救教學後,對夜間部的學習狀況有更深的了解,也漸漸得出一套適合他們的課輔方式,雖然課程內容有些許差異,但在學習的速度、理解上,需要投入更多的引導。

第一個月還在摸索,由出席率來了解參加課輔的人數,再進一步安排適合的時間與內容。所幸他們還蠻願意配合提早來參加課輔。課程內容起初完全依照日間部規劃,發現夜間部學生也能接受,但他們提出問題不多,讓我思考是不是跟課堂上的教學有做調整有關,再跟老師討論後,才知道老師在題目的選擇上偏向課本例題,來減少學生的負擔。

之後開始更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發現他們大多對課堂中講過的觀念與題目感到陌生,或是沒有完全吸收,因此我改變了課輔方式,除了使用老師課堂上的筆記,也會請學生攜帶自己的筆記一同來解題。在這過程中,我發現部分學生的筆記有遺漏,有可能是來不及抄寫或是分心,所以我先以補足遺漏的重點,確保他們的筆記完整,當課輔時間中學生沒有主動發問時,我會利用黑板再次推導過去教過的重要公式與觀念,並進一步講解,強化他們的記憶。

藉由這補救教學經驗,我學習到教學的彈性與觀察的重要性。不同人有不同的學習節奏,不能只靠著單一的教學方式,應該根據他們的反應做適當調整。不僅讓我對教學有了實務經驗,也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教學效果,未來若有機會持續進行類似的補救教學,將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並從中獲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