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崴筑
人文與社會學院
英語學系
當初參加這個師生共學社群的時候,我其實對研究和寫論文這件事感到很陌生。雖然在網路上有聽過別人介紹過什麼是論文和細節的研究方法,但當自己真的要訂出一個研究主題時,才發現這比想像中難太多。我一開始對自己的興趣,和想做的方向並沒有那麼清楚,想到的題目都太廣泛,雖然我都覺得主題聽起來好像不錯,但實際上太模糊,也很難聚焦成一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當時我很焦慮,不知道怎麼從生活經驗或自己的關注中找出一個真正可以研究的問題。我也試著自己去找文獻,希望可以透過閱讀了解別人的研究方向,結果卻越看越混亂。因為沒有明確的方向,所以我找的資料很多都跟主題關聯不大,或是太艱深看不太懂。整個過程就像是在不斷輪迴,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該看哪些資料才算是有效的文獻,那段時間我一直撰寫不出來,也覺得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研究。幸好,在計劃中老師給了我們很多引導,老師不會直接幫我們決定研究問題,而是透過提問和討論,慢慢幫助我們釐清想法。像是老師會問:「你為什麼會對這個主題有興趣?你希望解決什麼問題?你觀察到哪些現象?」這些問題聽起來很簡單,卻讓我開始真正思考自己關注的核心是什麼。老師還教我們怎麼從生活經驗中出發,找出可以研究的切入點,並一步步縮小範圍,聚焦到一個具體而明確的研究問題,有了這樣的引導,我終於從一個模糊的概念,發展出清楚的研究方向。
除了老師教導我們如何撰寫研究問題,老師也教我們如何使用AI工具來輔助文獻搜尋。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突破,因為以前我總是直接用關鍵字在Google或資料庫裡亂找,結果常常看了一堆不相關的資料。透過AI,我們可以輸入自己研究的領域或關鍵詞,它會自動幫我們篩選出相關的學術論文,還會根據我們的主題提供推薦。這樣的工具大大減少了我們在找文獻時的迷失感,讓整個研究準備更有效率,但老師也特別提醒我們,AI只能作為輔助,不能全靠它完成整篇論文,否則會違反學術倫理,這一點對我們來說也是重要的提醒,讓我們更清楚在使用AI科技時該如何拿捏界線。
在計劃中,老師組成了師生共學學習團體讓學生有固定的討論時間,也會一起跟著老師安排的進度走。這讓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奮鬥,而是有一群人可以互相支持、一起學習。每次討論時,可以跟老師會分享的研究進度、卡關的地方,甚至也老師推薦資料或幫忙看內容。這樣的團體氛圍讓我覺得寫論文不再是一件孤單又痛苦的事,反而變成一種能讓自己成長的過程。雖然研究的過程非常不容易,從訂題目、找文獻資料、思考要用什麼研究方法、到撰寫初稿,都需要很多時間和心力,一邊在努力課業的情況下,也需要查找論文資料,還有撰寫出來。但在這個師生共學社群中,我學到的不只是怎麼寫一篇論文,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如何面對困難、尋求資源、與他人合作,還有對學術的基本尊重與態度。這些學到的東西,而是能夠延伸到我未來的學習上,在社群也都受到老師的鼓勵,讓我有動力持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