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四月初開始,我參加了學術深耕社群的系列活動,這是一段對我來說既新鮮又充滿挑戰的學習旅程。原本對「研究計畫」的概念只是停留在模糊的印象中,但隨著每一場聚會的引導、每一次回家後的反思與練習,我一步步從零開始,慢慢搭建起屬於自己的一份研究計畫。我的研究主題是:「生成式AI應用於國小日記寫作,探討其對學生書寫意願與表達能力的影響,並分析是否因依賴AI而減少書寫思考與練習的機會。」這個主題源自於我對教學現場的觀察與AI應用的關注,也是我首次嘗試以實徵研究的方式進行深入探討。
回顧最初的幾場活動,從4/23的第一次聚會開始,我就被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的介紹所吸引。原來,大學生也能提出自己的研究構想,並以計畫書的方式申請經費與資源,這大大激發了我的動機。接下來的幾週,在5/7的聚會中我們學習了如何使用AI工具協助文獻搜尋、如何聚焦研究問題,這對我幫助非常大。當時我嘗試用ChatGPT產生初步的研究靈感。這段過程中,我意識到AI雖然可以快速提供參考資訊,但研究者自身的判讀與整合能力才是關鍵。
5月中旬,我開始進行比較密集的自主學習。5/15那天我花了1.5小時專注進行文獻探討,從一開始對資料庫一頭霧水,到後來能有系統地記錄與歸類重點,我感受到自己的閱讀能力和判斷力有明顯提升。緊接著5/18,我嘗試釐清研究架構,從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到研究問題與假設,一步一步用邏輯串起來,彷彿在拼一塊塊拼圖。
5/21那一場社群聚會的主題是「哪一種研究方法適合我的研究問題」,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場課程。原本我單純以為問卷調查加上前後測就足夠了,但老師提醒我們,研究方法的選擇必須回應研究目的,而不只是「形式上的配對」。在那之後,我開始考慮將量化與質性方法混合,除了測量學生的書寫意願與表達分數變化,也計畫加入學生訪談與學習歷程觀察,以更全面的方式掌握生成式AI對學習的實際影響。
5/31,我花了兩小時再次檢查所蒐集的文獻與我的研究主題之間是否有足夠連結。過程中我發現,有些文獻只是談AI輔助寫作,對象可能是大學生或成人,與我的研究對象——國小學生——在寫作階段與學習需求上都有差異。因此我重新篩選,找尋與小學生寫作、動機、自我表達、AI使用經驗等更接近的研究,也嘗試從教育心理、數位素養、語文教學等多角度補強理論基礎。這樣的過程雖然花了不少時間,但也讓我的研究構想越來越清晰。
整體而言,這兩個月的學術社群參與不僅讓我學會「怎麼做研究」,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我對研究的心態。一開始我總覺得研究離我很遠,像是學術圈的事;但現在我開始覺得,研究其實就是一種更深入看待問題、理解現象、提出改變的方式。而且只要我們關注生活中真實的教育問題,並願意投入時間去思考、閱讀與實踐,誰都可以成為研究者。
未來我希望能將目前完成的研究構想進一步轉化為正式的研究計畫書,挑戰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也計畫找機會在實習學校中實際施作,觀察生成式AI如何影響學生的真實學習反應。這段學習旅程給我的不只是知識,更是面對未知與挑戰的勇氣。研究之路雖然崎嶇,但一步步踏實地走,終究會走出屬於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