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學術深耕自學團體的收穫與反思

[教發中心]113(2)自學成長方案-自學團體(高教公共性)>參加學術深耕自學團體的收穫與反思
發佈日期:2025-05-30

梁欣儀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物科技學系

 

這學期我參加了由學校舉辦的「學術深耕自學團體」,主題聚焦於研究計畫的撰寫與實作。我們透過一系列聚會與實作任務,從研究問題的發想、文獻搜尋、方法設計,到研究計畫初稿的形成,循序漸進地培養研究能力。雖然目前尚未完成最終發表,但這段學習歷程已讓我收穫良多,對「研究」這件事有了更實際且深入的認識。

在4/23的第一次聚會中,我們了解了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的架構與申請流程,並被指導如何設定一個明確的研究問題。當時我嘗試從自己的興趣與過往經驗中找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卻發現要將一個想法精煉成具體的「研究問題」並不容易。如何設定可研究、可驗證、且具學術價值的問題,是我初期遇到的一大挑戰。我花了不少時間在構思與反覆修改,透過參考範例和聽取老師的建議,才逐漸掌握問題聚焦的要點。

接著在5/7的第二場聚會中,我們學習了如何使用AI工具輔助文獻搜尋,並開始撰寫研究計畫的背景與動機。這一場課程非常實用,讓我認識了像是Scite、Research Rabbit、Semantic Scholar等工具,幫助我迅速找到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核心論文。不只如此,我也學會如何整理與比較不同文獻的研究方法與發現,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基礎與論述脈絡。這段過程讓我深刻理解:寫好一份研究計畫,絕非僅靠靈感,更需要穩紮穩打地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5/21的第三場聚會主題是「研究方法的選擇與設計」,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一部分。從研究問題出發,要選擇恰當的方法並規劃合理的研究流程,需要考量樣本來源、資料蒐集方式、分析方法等細節。當時我嘗試設計問卷與分析流程,但發現初步構想過於理想化,實際執行可能困難重重。老師提醒我研究設計必須兼顧可行性與邏輯性,讓我重新調整方向,開始思考如何簡化設計、聚焦重點,並選擇合適的工具完成資料蒐集。

到了6/6的第四場聚會,我們進行了研究計畫草案的口頭簡報與同儕回饋。準備簡報過程中,我將前三次聚會所完成的構想、文獻與方法整合成一份初步計畫書,這讓我第一次以完整的邏輯架構審視自己的研究。透過簡報與回饋,我收到了不少實質建議,例如研究目的需要更具體、操作定義需要明確、資料分析方式可再調整等。這些回饋促使我重新思考研究計畫的完整性,也體會到寫計畫不只是文字工作,更是一種不斷修正與推敲的過程。

從這幾場聚會下來,我最大的收穫在於「研究思維的養成」。過去我對研究總有種距離感,認為那是只有學術專家才能掌握的領域,但透過這次自學團體的引導,我發現其實研究的本質就是在問題與方法間建立有邏輯的連結。只要掌握基本的架構與技巧,並願意多觀察、多思考,就能一步步累積出自己的研究能力。

此外,這次自學團體也強調同儕交流與相互回饋的重要性。在小組分享與簡報互評的過程中,我不僅獲得不同觀點,也學習到如何表達與傾聽。每位同學的研究題目都不同,有人研究心理學、有人探討社會議題,也有人專注於科技應用。這樣的多元交流讓我開闊視野,也學會如何用更清晰、有邏輯的方式向他人傳達自己的想法。

雖然目前我們尚未完成最終研究計畫的發表與提交,但這段學習歷程已為我打下紮實的基礎。未來我將持續修正並補強自己的研究架構,期待能在最終成果中呈現出一份具深度與可行性的研究計畫。

總結而言,參加這次學術深耕自學團體,不只是一次研究技術的培訓,更是一段自我成長與反思的旅程。我學會了如何從模糊想法中萃取問題,如何運用工具找尋知識,如何設計並評估研究方法,更學會了與人合作與接受建議的態度。這些經驗對我未來無論是繼續升學、撰寫論文或投入研究工作,都將成為寶貴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