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誼琳
理工學院
應用數學系
到了補救課程的後期,我覺得自己的進步變得越來越明顯。雖然課程的難度也在逐漸提升,不再像前面那樣單純地處理基本計算,而是開始結合多個概念進行綜合題型的練習,有些題目甚至需要回憶起大二上學期就學過的定理與定義。但因為我在前期與中期已經打下了基礎,到了這個階段,我可以比較順利地理解助教講的內容,不會像一開始那樣容易卡住。
在這個階段,很多題目一題中就涵蓋兩到三個代數觀念,像是子群與子體的性質,有時候這些觀念甚至是幾週、甚至一兩個月前學過的,容易被遺忘。助教知道這一點,所以在講題前會特別花一點時間幫我們複習相關的定義與性質,甚至會直接先把關鍵觀念寫在黑板上,讓我們在思考題目的同時可以回顧這些要點。這個習慣我覺得非常有幫助,不只幫助我重新喚起記憶,也讓我開始體會到,代數的學習其實是環環相扣的,每一個章節其實都不是獨立存在的。
雖然後期的題目還是會讓人感到有點困難,但助教總是會很有耐心地把每一步講清楚,並指出這一步是依據哪個定理、或是從哪個性質出發,甚至會補充一些可能的錯誤思路,提醒我們哪些地方容易搞混。這讓我慢慢學會用比較清晰、有條理的方式來思考題目,不再只是照著以前記的公式去代,而是先搞清楚整體架構再動手解題。
我也逐漸意識到,學代數其實不只是把題目解出來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為什麼這樣做。有時候助教會特別停下來問我們:「這一步為什麼可以這樣處理?」「這個變換代表什麼意思?」一開始我其實不太習慣被這樣問,因為那表示你不只是要算對,還得能夠說清楚。但慢慢地,我發現這樣的提問方式幫助我建立起對概念更深層的理解。
在這個階段,我也養成了一些更系統化的學習習慣。上課時我會主動記下助教特別強調的重點,不只抄題目,而是把助教解釋「為什麼這樣解」的語句也寫下來。課後我會再自己找類似的題目練習,有時候還會自己出幾個類題來驗證自己是否真正懂了。有時做錯,我也不再只是對照解答,而是會試著找出是哪一個概念沒搞懂,回去翻筆記或課本重新釐清。有時候一題花了二三十分鐘,但我知道這樣的過程才是真正讓我把觀念內化進去的方式。
我覺得補救課程最大的幫助之一,是讓我在學習的節奏上不會落後。正課的進度本來就比較快,老師也沒辦法針對每個學生的困難停下來解釋太多。以前如果一章不小心沒跟上,下一章就更難理解,變成惡性循環。但補救課程的存在讓我有機會在當週就把不懂的部分補起來,不會等到考試前才驚覺自己落後很多。這樣的學習節奏讓我壓力變小,也讓我對考試更有信心。
到了學期末,我發現自己對代數的態度也有了很大的轉變。以前遇到複雜的題目,我會感到焦慮甚至直接跳過;但現在,我會先冷靜下來分析題目結構,看看有哪些已知條件、可以套用哪些性質,再一步步拆解。就算一開始不會,也會願意嘗試去理解、去查資料,而不是直接放棄。
總結來說,這一學期的補救課程給我的幫助是多方面的。除了成績明顯提升之外,我更重要的收穫是對這科目產生了信心,也開始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課程中不只是解決問題,更讓我一步一步從手足無措,到能夠獨立思考、邏輯推理,這種成長是我最珍惜的地方。未來如果還有機會參加類似的課程,我希望可以延續這種學習態度,也有能力幫助其他還在努力跟上的同學。補救課程讓我知道,只要願意花時間、願意多思考一點,很多原本看似困難的事情,其實都是可以慢慢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