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庭萱
人文與社會學院
國語文學系
在本學期的自學團體中,我們以「台南與巴克禮」為主題,展開一場結合歷史探究與影像實作的學習旅程。起初,我們的發想來自對台南城市文化的好奇,尤其是在走訪府城街頭時,常見以「巴克禮」命名的建築、學校與道路,卻對這位外國宣教師的背景所知甚少。為了釐清這段歷史,我們設定三個子題:一、巴克禮的生平與來台動機;二、他在教育與歷史上的具體貢獻;三、地方居民如何紀念他的事蹟與教堂等。
前期我們進行了資料蒐集與閱讀,包括《台南文史資料彙編》、台南神學院的館藏記錄,以及早期台灣教會文獻。透過閱讀文獻語資料,了解到:巴克禮於1875年抵台,參與設立台南神學院,推動白話字教育,引入了印刷機,還有推行台灣第一份教會報紙,其中的二崙事件最令人深刻的是,巴克禮不畏當地人民的不尊重與反抗,用了自我解嘲的方式化解僵局,轉化成人人喜愛的神父,且為近代台灣語言與教育發展的重要推手。這段歷史資料豐富,但也面臨版本紛雜、觀點差異等困難,因此我們學習如何交叉查證、整合資料,並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觀眾易懂的敘事。
中期,我們實地探訪了與巴克禮有關的場域,如台南神學院、巴克禮故居。我們巧遇了當地教會牧師,聆聽他們對這位人物的詮釋,並進行短暫的交流與介紹其環境與巴克禮的相關性,有人談到語言傳承,有人強調文化融合,也有人提出殖民與宗教輸入的爭議觀點,這些多元視角讓我們意識到歷史不只是「記憶」的總和,更是當代社會如何選擇觀看過去。
後期,我們將調查成果進行腳本設計與影片製作。影片分為三段:第一段介紹巴克禮的生平與來台動機;第二段記錄他在教育與歷史上的具體貢獻;第三段則轉向當代的回應——地方居民如何紀念他的事蹟與教堂,探討這段歷史如何被保存或遺忘。我們採訪內容與老照片交錯剪輯,配上旁白與字幕,力求兼顧資訊與情感,讓觀眾不只「知道」這段歷史,也能思考「我們如何與這段歷史共處」。
這次自學團體的歷程,讓我們更理解歷史並非靜態的事實,而是在過程中不斷重構的解釋。我們從一開始的資訊獵人角色,轉化為詮釋者與製作者,也學習了團隊溝通、時程協調與技術操作等多面向能力。最終影片在課堂中播放時,引起了不少討論與共鳴,也讓我們對「學習」有了更深的體會:當學習與地方、與現實產生連結,它就不再只是知識累積,而是對世界理解的一種方式,也加深不少自己語言方面的能力,畢竟是透過英文作介紹,也能透過英文的語境關係,如同巴克禮當初在與台灣當地人共處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