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孟婷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念書雖然是一段孤獨的旅程,但有大家互相砥礪,讓我以嶄新不同的視野,重新審視「學習」。這次的讀書會,讓我感受到,原來即使是最艱難的準備過程,也可以有人同行、彼此砥礪。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參與讀書會。過去也曾經跟幾位朋友一起討論教案如何產出、分享學習內容,讀書會的型態大致上駕輕就熟,不過這次不太一樣。我們五個人是全新的組合,有人負責學科資料蒐集、有人整理分析資料、有人會統籌事項,大家都有各自專長,並在讀書會中積極發揮。而我們這次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通過教師資格檢定,站上講台,成為能真正理解學生的好老師。
讀書會從開學初便啟動了。每週固定聚會的時間,成為我們彼此的約定。最初,我們安排的是時事分享:無論是教育新聞、教改爭議、還是最近學校推行的政策,只要能與教育現場連結的話題,我們都拿來討論。像是性平事件、校園霸凌因應防治、學生輔導法的修改,法規變更,我們也不停地更新資訊。
隨著時間推進,我們開始覺得需要更具體的準備策略。因為我們意識到,時事太多、考點太少,不如直接調整了聚會內容,改為每週大家各自出5題題目,針對重要教育理念人物進行概念小測驗與討論。於是我們把每週主題改成背誦與討論重要學者的核心概念,例如「社會變遷的意涵是什麼?」、「自我效能的意義是什麼?」、「柯爾柏格的三段六階道德論內容?」、「佛洛依德的性與生死本能」、「班杜拉的四個模仿是什麼?」「直接、綜合、象徵...抽象」,每次的抽考讓人非常緊張,但也藉此釐清每個名字背後的教育信念,都在我們的討論裡一次次被剖析與重組。一開始很不容易,但漸漸地,我們開始熟悉命題模式,也能夠靈活運用理論套入實例。
更讓我感動的是彼此的支持與無私。有同學剛好正在修課,會在課後主動請教老師我們討論中未解的問題,再回來分享給大家;有人請老師協助批改文章。這樣的資訊共享,讓每一個人的學習都更加完整。那種「你不懂我來幫你,我多學一點也為了幫助大家」的氛圍,是這個讀書會最珍貴的部分。
到了四月中,我們感受到壓力愈來愈沉重。為了讓自己適應真正考場的節奏,我們決定在4月30日前,自辦一場模擬考。從早上開始到下午,完整模擬教檢的一整天流程。那天的疲憊程度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腦袋脹痛、手酸、坐得腰痠背痛——但也就是那樣的疲累,讓我們明白這場考試不是靠臨時抱佛腳,而是靠長時間的累積與練習。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痛並堅持著」的經驗裡,我們更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我很慶幸,有這樣一群人陪我走過準備的日子。他們不只是讀書的夥伴,更像是彼此生命中的一面鏡子。透過這個讀書會,我才真正了解自己的學習步調,也開始思考「念書」這件事,不只是讀懂內容,更是一場對自律的訓練。有時候我也會想偷懶、想逃避,但想到如果浪費時間,就會少了與大家相處、認真投入的機會,我就會提醒自己要堅持下去。
這段時間的壓力,當然讓我焦慮。會擔心考不過,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聰明。但我告訴自己:「既然決定要考了,就負責到底。」人生沒有保證,但有夥伴一起拼搏,至少過程不孤單。也許考試成績怎樣還無法預測,但我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已經通過了一場更難的考試:考驗意志、考驗人性、考驗誰背得出更多教育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