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蓁
理工學院
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其實我一開始參加師生共學,真的只是單純想說「嗯~好像可以學到一點東西,那就報看看吧!」對整個流程也沒有什麼概念,只知道好像是要寫一份研究計畫,然後就覺得應該不會太困難,畢竟只是「計畫」嘛,應該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來,然後規劃一下接下來要怎麼做這個研究,頂多像是個小提案這樣,結果我錯了。
實際參加之後才發現,這跟我原本想像的完全不一樣!那個「研究計畫」其實更像是要寫一整份論文的前期版本,有點像是論文的雛型,甚至連格式、參考文獻、文獻回顧這些部分也要開始動筆,更令人意外的是,一開始題目才剛定下來,老師就說:「那我們現在來找文獻、寫文獻回顧吧!」我整個傻眼,因為我原本的習慣是先想完整個研究的方向、假設、架構,然後才會去找資料佐證,但現在是方向還沒完全確定,就要開始找文獻,讓我有點亂了手腳。
而且沒想到,才寫沒多久,老師就建議我改題目,那個瞬間其實心情有點複雜,一方面覺得老師說的有道理,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前面做的都白費了,等於說前兩週的努力差不多都要重來,這種挫折感真的滿大的,當時其實有點焦慮,甚至有點想放棄,會開始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做研究,不過還好,老師其實也一直在旁邊引導我,幫我釐清方向,後來換了一個新的研究主題後,感覺好像比較符合自己的興趣跟能力,然後整個寫作流程也慢慢順起來了,雖然還是會卡住,像是操作變項怎麼設定、文獻的整合方式、研究方法要用哪一種等等,但至少沒有像一開始那麼迷茫。
中間有幾次跟老師討論的過程也讓我學到很多,以前總覺得寫研究就是一個人關起門來苦思冥想,但現在才發現,其實討論的過程也很重要,很多我自己想破頭想不通的地方,老師可能只一句話就點醒我,或者是從不同角度提出我沒想過的可能性,這對我來說真的很有幫助,另外一點對我來說比較大的挑戰,是要用比較學術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平常寫作可能比較口語、自由,但研究計畫的格式、用詞、邏輯都要更嚴謹,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滿不習慣的過程,尤其是文獻回顧,不能只是複製貼上或單純摘要內容,而是要真的去「整合」跟「批判性思考」,這讓我發現原來寫研究其實比想像中還要需要動腦。
雖然過程中真的有不少挫折,也有想要放棄的時候,但回頭看,這段經歷其實是很寶貴的,它讓我真正體會到「做研究」不是只靠一股熱情,而是需要很多邏輯思考、資料整理、甚至情緒上的調適,尤其是從完全不懂,到慢慢開始知道怎麼找資料、怎麼訂研究問題、怎麼寫方法,這中間的成長對我來說很有意義,這次的師生共學雖然不是我原本預期的那種「輕鬆學習」,但反而讓我更認識了研究的本質,也更了解自己的學習方式和不足之處,雖然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我也開始對「研究」這件事產生了某種興趣,也許未來還會想再挑戰看看吧!
獲得高教獎助學金的補助,對我來說不只是減輕了經濟壓力,更讓我能夠更專心在學業和未來的職涯規劃上,一直以來家裡的經濟狀況比較緊張,我也會在寒暑假打工幫忙分擔開銷,雖然這樣的經歷讓我更珍惜學習的機會,但有時候也會因為學費和生活費的問題感到壓力,這次獲得補助,真的讓我鬆了一口氣,能更安心地投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