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壹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同享海洋,共話未來:比賽心得
教四甲張凱壹
在接觸到「共讀一本好書」徵文大賽時,我把它當作一個機會,能讓自己重新專注於閱讀、思考與寫作這三件平常被學業與生活壓縮的事情。比起比賽的輸贏,我更在意的是這個過程會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因此我選擇報名,並挑了一部我早就好奇但僅僅草率閱讀過去的作品——《山海經》。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和現代語言相差甚遠,但越讀越覺得它不是一本遙遠的古書,而像是一種思考世界的方式。裡面充滿大量的地理描寫、神祕生物與古代傳說,從一座座山到一片片海,從昆崙之丘到扶桑之樹,每一段描述都像在訴說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包含了許多古人對世界的理解方式。閱讀過程中,我逐漸理解,這些看似荒誕不經的記載,其實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尊重與想像,是文化、信仰與生存經驗的結晶。
這次比賽的主題是「同享海洋,共話未來」,讓我不禁將《山海經》中對海洋的描述重新拉進現實思考。書中有不少片段提到海外奇境與神祕生物,例如東方海中浮現的扶桑、太陽升起的神話背景,這些敘述不只是奇幻,更反映了古人眼中海洋的神聖性與未知感。這與我們現在對海洋的理解形成有趣的對比——古人敬畏大海,而現代人則更多地將海洋當作資源使用或開發的對象。在撰寫作品的過程中,我開始反思,我們是不是漸漸遺忘了那種「與自然共存」的態度,是否還保有從《山海經》裡看見的那份純粹與想像力。
參賽也讓我重新面對「寫作」這件事。從書中擷取靈感,再將這些觀察與反思組織成一篇文章的過程,確實有挑戰性。尤其是要平衡原著的複雜性與自己的觀點,還要兼顧字數與結構,讓整篇文章有條理、說得清楚。這過程不輕鬆,但也很有成就感。寫作的過程,迫使我不斷修正語句、重新思考重點,這對我來說是很實用的訓練。同時,透過閱讀《山海經》,我也接觸到了過去不熟悉的文化面向,進一步理解古人如何用神話來說明自然現象、人性情感與社會秩序,這也讓我對「文化是怎麼被保留下來的」產生更多想法。
我覺得最有價值的並不是創作出了投稿的作品,而是因為要參賽,真正靜下心來,重新讀過這本書,並整理了自己的思考,我發現自己與以前看東西的角度跟視野不一樣了。這些收穫不會因為比賽結束而結束,它會變成我日後在學習與生活中繼續運用的養分。未來如果還有機會參加類似活動,我也會願意再次投入,因為這樣的過程對我來說不僅充實,也是一種難得的整理與沈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