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菱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物科技學系
參加清自攝影比賽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展現攝影作品的機會,更是一場與自己視野與情感交流的旅程。這次我提交了兩幅作品,分別是《鵝然起飛》和《一步一腳印》,透過這兩張照片,我希望能夠捕捉並呈現大自然的震撼與生命的律動。
《一步一腳印》這幅作品是在台南國聖燈塔附近的沙洲拍攝的。當時我站在這片壯闊的沙丘上,四周是起伏的沙浪,這樣的景象讓我彷彿置身於沙漠之中。這是我第一次在台灣見到如此遼闊、如此接近沙漠景觀的地方,這種景色帶給我前所未有的震撼。站在這片大自然的壯麗之中,我深刻體會到人類的渺小,當我一步一步走在沙洲上,腳下的痕跡卻轉瞬即逝,沙子不斷地被風吹動,很快就掩蓋住了我的足跡。這讓我意識到,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強大,而人類的存在則是那麼短暫且微不足道。
這幅照片中的人物,是我想要表達的一種對於時間與空間的感悟。步伐雖然清晰可見,但最終仍會被沙塵掩埋,這就像我們在生命中的旅程,每個腳步都算數,但時間的流逝終究會將一切淡化。這樣的景象讓我不禁思考,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是否真正留下了值得被記住的足跡?還是最終都將被歲月的洪流沖刷?
《鵝然起飛》則是在奇美博物館的戶外廣場拍攝的。當時,我正在湖邊散步,偶然間看到兩三隻鵝從湖中上岸,牠們站在草地上,突然展開雙翅,揮動著翅膀,似乎是在做著某種儀式。我停下腳步,仔細觀察後才發現,原來這些鵝是在曬乾羽毛。這個瞬間吸引了我的目光,於是我立即舉起相機,按下快門。
這幅照片想傳達的不僅僅是動物的習性,更是對於環境與生態的一種思考。這些鵝並非台灣的原生物種,但如今在博物館的園區內,它們成群結隊地活動,甚至自在地揮舞翅膀,彷彿這裡就是它們的家園。這樣的景象讓我覺得,這片土地的生態已經逐漸接納了這些來自異地的生物,而它們也已經適應並融入了這片環境。
這兩幅作品雖然主題不同,但它們共同點是都涉及了「環境」與「生命」的關係。《一步一腳印》讓我思考人類在大自然中的渺小,提醒著我們應該更加珍惜並尊重自然,而《鵝然起飛》則讓我感受到生命的韌性與適應力,動物能夠在新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這或許也是我們人類應該學習的。
這次攝影比賽的參與過程,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攝影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承載著攝影者的視角、感受與故事,而這些元素往往比畫面的構圖與技術更為重要。我開始學會去等待一個值得捕捉的瞬間,而不是只關注畫面的美感。我也更加注意照片所能傳遞的情感,希望能讓觀者透過影像感受到當時的氛圍與意境。
此外,這次比賽也讓我意識到攝影是一種與觀者溝通的媒介。當我分享這些作品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有人看見沙洲中的孤獨與無垠,有人則感受到生命足跡的短暫;有人覺得鵝展翅的畫面充滿活力,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回歸自然的和諧。這樣的互動讓我明白,每張照片都可以有多種詮釋,而這正是攝影的魅力所在。
總結來說,這次清自攝影比賽讓我對攝影有了更深的體悟。無論是透過《一步一腳印》所呈現的自然壯闊,還是透過《鵝然起飛》所展現的生態和諧,這些畫面都讓我更加珍惜自己與世界的連結。我期待未來能夠持續精進自己的攝影技巧,不只是拍出好看的畫面,更希望能夠用影像去訴說更深層次的故事,讓觀看的人也能從中獲得共鳴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