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壹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參加此次詩文比賽是一段充滿挑戰和成長的旅程。這此所作詩作《礙與愛》的靈感來自於我對生命韌性的思考與觀察,我希望通過文字讓更多人關注癲癇患者的生活境遇,進而理解這些群體在面對困難時所展現出的勇氣與力量。
在創作過程中,我反覆思索如何用文字展現癲癇患者的生活狀態與內在力量。詩中道出的“生命的每一段構築的綿綿,即便短而一瞬,也可以是永恆的光輝”這一句,正是我所認知到的,每一段不容易的過往,都值得耀眼得迷人。我想,這不僅是對癲癇病友生活的寫照,也是對生命態度的一種啟發:即便面對再艱困的挑戰,只要我們選擇積極面對,黑暗終會讓位於光明。
參加比賽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極為珍貴的經驗。首先,這次比賽讓我對詩歌這一文學形式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將抽象的理念具象化為觸動人心的意象、如何在文字中建立情感與思想的張力,再化作詩。這些技巧不僅對我在寫作的路上開闢了另一道蹊徑,更讓我在瞭解此病症的同時,學會了用更開闊的眼光面對世上的種種。或許與我們不同的那些,都有值得被看見、被讚許的星點。
在閱讀其他參賽者的作品時,尤其是癲癇朋友們的文章與詩作,在行行瀏覽中,我被他們對生命抒發有所感悟,每一次,都震耳欲聾地影響著我的思維。每一首詩、每一篇文,都傳遞著作者對自己獨特視界的理解,這些作品如同一面面鏡子,讓我看到文學表達的多樣性,也讓我明白如何以更加多元的視角來豐富自己的創作。
此外,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次的比賽讓我深刻理解,文學創作對社會的意義有幾種,不僅能讓非當事者也能對這個疾病有深層的認識與理解,更能將積極正向,有愛無礙的態度散播出去。《礙與愛》這首詩的創作初衷,是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喚起更多人對癲癇患者的關注。通過這次比賽,我意識到文學作品不僅可以是自我表達的一種形式,更可以成為改變社會觀念的有效工具。當我們以真摯的態度面對生活,並將這份真摯融入創作時,我們的文字就能跨越個體的界限,觸及更廣泛的人群,並帶來積極的影響。
回顧整個過程,我很感謝自己的勇氣與付出,但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例如,在創作時,我對語言的精煉程度還有提升的空間,未來希望能在這方面做得更好,寫出能夠具象、有聚焦力的文字。
我希望,藉由這次的經驗,能讓更多人關注癲癇患者的處境,並以更加包容與理解的心態對待這個群體。正如詩題《礙與愛》所揭示的,障礙與愛之間的距離,往往只是一個念頭的轉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這種轉變的推動者,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溫暖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