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孟婷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教育實習是每位師培生修習學程歷經的過程之一,其中我們會進入小學現場授課、和學生相處、協助辦理行政事務等等。這短短的兩周內,我們需要將大學幾年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場學生們能理解的內容,讓學生對於課程能充滿期待、開心學習,並從實務中學習,了解自己的授課風格以及需要調整的地方,於是我們再次齊聚一團,為彼此互相鼓勵、打氣,互相砥礪、學習,期望能收穫滿滿。
剛來到國小現場時,身份的轉變讓我有些不習慣,看著年紀跟我們差沒多少的弟弟妹妹稱呼我們為「老師」的時候,內心的情感和教師專業常常在心中拉扯。隨著與同儕以及輔導老師的討論後,我練習將自己擺在專業的角色,思考如何在角色之中找到平衡。
不同的班級、授課教師有不同的教學風格,有些重視秩序、有些重視禮貌、有些重視團結。與此同時,我們也利用學校寶貴的資源到處觀課,看到許多不同授課風貌、班經方式,同時也累積自己可以在課堂上使用的策略。
這兩周間我在二年級的班級教了國語、數學以及美勞課。事前和老師共同討論出需要教授的課分別為一單元國語、一單元數學,而我則在教學觀摩那天準備美勞課讓學生親自操作,摺紙愛心、做耶誕襪,認識耶誕節的由來。入班後,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電子白板,所以授課的時候可以利用它播放許多電子媒材,讓學生可以用圖像化的方式更加理解內容。
經過幾次授課後,我深刻體會到班級經營的對授課順暢的重要性,例如簡單的指令「eyes on me」或是老奶奶法則等心理學在現場的運用,可以讓學生聚焦於內容當中。不過一堂課當中的時間不長、每位學生程度不一樣,課堂會發生很多不同的狀況,所以必須保持彈性,而不是單純授課。於是每一次的教學結束後,我們會利用下午的時段相聚,彼此討論可以如何在班經上更加順暢。
我們在班經上嘗試使用「集點卡」作為加分機制,期許學生能更踴躍舉手,並正確回答問題。不過因為我們的規則訂立的較為模糊,加上課堂上我們視線範圍有限,所以有發現一些實際操作的盲點。可能有學生不敢舉手而無法加到他的分數,或下課時學生有比較點數的心理發生,加分機制立意良善,不過有利有弊,所以我和合學團體夥伴相互討論出下次若要施行這項加分機制,我們可以先將規則清楚展示與黑板上,並且循序漸進的施行讓學生習慣。
此外,我們會和學生說明加分的意義是讓自己越來越好,而非拿來互相比較,並說明分數是自己努力爭取來的,很開心有這次的嘗試,讓我們下一次可以再次調整並把加分機制再次帶入班級施行。
我也體會到學校學習的內容和實際運作的差異,所以在教學的步驟需要不斷和同學討論、考量原班老師的教學風格,才能讓學生逐漸適應我們的教學。這兩周和同學、老師、教授的互相討論及學習,讓我們在教學上逐漸進步。
我們調整原先教案內容,將單純教授數學課本的內容,搭配習作的交互練習,減少學生回家習寫可能造成的錯誤,可以即時訂正,這是我在老師的班上學到的小技巧,也在每日與同學的心得交流分享這個訣竅,期望可以減少學生回家的負擔,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也使用行間巡視來了解每位學生學習的困難點,雖然巡視會耗費一些時間,不過也能更有效的照顧並即時關心學生。
實習末幾天學生們不停的問說,老師你們待到什麼時候?老師你們可以陪我們二三四五六年級嗎?老師你還會繼續教我們做完耶誕襪嗎?或是跟我分享家中的貓貓狗狗、生活點滴時候的開心純真模樣,我都想好好的將他紀錄在我的回憶當中。
在和學生的道別小活動中,和學生從遊戲中了解他們把我們教授的內容記在心裡,覺得這些準備是非常值得的。聽到、看到學生和我們道別依依不捨的模樣,內心的情感瞬時之間湧出,想到這些天來的壓力、焦躁、煩悶也隨著學生對我們的回饋而逐漸減緩。
這幾週有賴大家的合作、討論,才能讓每一次發現問題時能即時修正,不再是單打獨鬥,也有賴輔導教師、教授的協助才能好好調整教學步調,也很謝謝學生給予我們的回饋,讓我們能設計更貼近他們需求的課程,期許未來能再做好更多調整,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