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欣儀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物科技學系
在現今充滿技術革新的時代,攝影早已超越單純紀錄的功能,成為探索社會、歷史、哲學等多重維度的重要媒介。參與2024年Phodar攝影系列獎,我選擇以林獻堂故居為主題,拍攝了一組八張作品,希望藉由這一歷史文化遺跡展現攝影在虛擬與物理現實之間的交互關係,並藉助人工智慧工具進一步探討攝影作為全新語言的可能性。
林獻堂故居是臺灣近代史的象徵之一。它的建築風格融合了閩南傳統與日式與西式建築元素,講述了殖民時期文化交流與矛盾的故事。我透過拍攝這些建築細節,例如紅瓦白牆的對比、彩繪樑柱的紋路,試圖呈現時間在建築表面留下的痕跡。同時,我也用鏡頭捕捉故居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互動,例如屋簷與庭園植物的對話,讓靜態的建築透過畫面傳遞生命力。
透過影像創作,我深刻意識到攝影不僅是再現歷史,而是一種視覺化的詮釋與對話。在這組作品中,我著重於將傳統文化的痕跡與現代審美結合,將觀者引入一個既真實又帶有詩意的世界,從而重新審視這座建築在今日社會中的意義。
此次拍攝,我結合了人工智慧工具進行影像處理與創意延伸,這不僅是技術上的輔助,更是語言層面的突破。藉助AI修補與光影調整,我得以強調林獻堂故居的建築線條與紋理,使細節更為鮮明,同時保留其真實性。此外,我運用AI技術模擬不同光線下的建築氛圍,例如晨曦的柔和光與黃昏的暖調,讓畫面不僅呈現靜態的現實,更延伸到一種時間流動的虛擬感受。
AI技術在此過程中,不僅提升了作品的視覺表現力,也讓我重新思考攝影的本質:如果攝影可以結合人工智慧,那麼它是否已經超越了傳統語言的範疇,進入了一個更加多元、包容的創作空間?在這一層面上,攝影的現實不再局限於物理空間,而是延伸至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無限可能。
攝影始終在真實與虛幻之間遊走。林獻堂故居本身就是現實與記憶交織的產物,它是實際存在的建築,但同時也是歷史記憶的承載體。我希望透過攝影探討這種現實的多重維度:我們眼中的現實,究竟是客觀的存在,還是主觀的感知?
在拍攝這組照片的過程中,我特意選擇了不同的視角與構圖。例如,低角度拍攝樑柱細節,凸顯其力量感與歷史厚重感;而透過拱門遠眺庭園,則營造出一種開放與延續的空間感。這些影像試圖引導觀者思考:我們在觀看攝影時,看到的是一種表象的真實,還是內心所投射的記憶與情感?
參與這次比賽,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攝影作為藝術與技術結合的可能性。攝影的現實並非單一的,而是流動的、多元的。人工智慧的加入,為攝影注入了更多的創意與靈活性,但同時也引發了對真實性的討論。
林獻堂故居的拍攝,讓我在文化保存與技術創新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這些照片不僅是歷史的紀錄,也是我對未來攝影發展的一次實驗。我希望通過這組作品,讓更多人看到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的交融,並啟發更多創作者用新的視角探索攝影的語言與邊界。
「攝影的現實」是一個多維度的命題,它要求我們既要面對真實,又要擁抱虛擬;既要尊重歷史,又要探索未來。林獻堂故居的拍攝,是我對這一命題的具體回應。在這次創作中,我學會了用攝影講故事,用技術輔助創意,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用開放的心態重新定義「真實」。
這次參賽不僅是一次攝影技術與藝術的提升,更是一次自我探索與思維的突破。我期待未來能在更多的創作中,繼續挖掘攝影作為語言的無限可能性,並以影像為媒介,連結現實與虛擬,傳承過去,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