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欣儀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物科技學系
參加這次以「FUTURE」為主題的設計競賽,對我而言是一段重新思考人類與地球關係的旅程。在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時,如何以設計的力量參與環境保育,成為我此次創作的核心思考。基於「E -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環境保育)」的主軸,我以地球為核心,嘗試用視覺語言傳遞對地球未來的關注與期望。
地球是所有生命的共同家園,但由於人類活動的不當影響,它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我的設計以地球的形象為主軸,展現自然界的生命力與人類活動帶來的挑戰。在作品中,我以綠色植被覆蓋的地球為視覺焦點,象徵地球在自然平衡狀態下的美好樣貌。同時,在地球的一側呈現工業污染和資源過度開發的影響,形成對比,讓觀者直觀感受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靈感來源於地球自我復甦的能力,以及人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地球有能力療癒自身,但這需要我們的合作與行動。設計中融入了抽象的植物紋理與自然元素,象徵地球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這些元素以柔和的方式與科技線條交織,表現人類與自然共存的未來願景。
在具體呈現上,我運用了多層次的設計手法,將地球的視覺元素與抽象的科技紋路結合,展現環境保育與科技創新的聯繫。例如,作品中的地球表面不僅描繪了自然風貌,還加入了智慧化循環系統的象徵符號,暗示未來科技將如何助力環境保護。
色彩選擇上,以藍、綠為主調,象徵水資源與植被,並加入金屬色調的線條,代表科技與人類智慧的參與,讓整體設計既有自然的柔美,也帶有科技未來感。作品還特別強調人類行為的選擇對地球未來的影響。在地球的另一半,展現了城市垃圾堆積、森林砍伐的畫面,提醒人類不可忽視環境代價。在對比之間,我希望觀者能意識到我們每一個行動對地球的深遠影響。
這次參賽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抽象的環境保育理念轉化為具象的設計表現。在創作初期,我花了許多時間進行資料收集,了解環境問題的現況以及全球的解決方案。同時,我也思考如何平衡作品的藝術性與實用性,讓它不僅僅是一幅吸引眼球的圖像,更能啟發觀者對環境保育的思考。透過多次的嘗試與修改,我學會了如何用簡單的設計元素傳達深刻的意涵。例如,地球的兩面對比,既是視覺上的強烈衝擊,也是對未來選擇的隱喻。此外,我也更加體會到設計作為文化與社會溝通橋樑的力量。
參加這次競賽,不僅是一次設計創作的挑戰,更是我對地球未來的深切承諾。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喚起更多人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讓每一個觀者都能反思自己的行動對地球的影響。未來,我希望能將設計與實際的環境行動結合,例如參與環保公益活動,推動資源回收與減少污染的社區設計。同時,我也期待探索更多創新科技與設計結合的可能性,創造出更加可持續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