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亞太區優秀才能藝術節攝影比賽

發佈日期:2024-11-22

梁欣儀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物科技學系

在拍攝林獻堂故居的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一種時間交錯的魔力。一座紅磚砌成的小建築,靜靜地矗立在現代城市的背景之中,彷彿在無聲地訴說著屬於它的故事。這樣的畫面令人心生敬意,也讓我更加堅定地想用影像紀錄下這一切,為後人傳承。

林獻堂故居位於台中,這是一處極具歷史意義的場所。作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啟蒙運動的重要推手,林獻堂的生平與事蹟影響深遠,而他的故居則承載了這些歷史記憶。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許多與台灣文化與歷史相關的重要時刻,而這棟建築則像一位老者,見證了這一切。當我第一次站在它面前時,目光被紅磚牆吸引,心中湧起的,是對歷史的敬仰以及拍攝的熱情。

這次的拍攝主題,我希望透過建築來表達歷史的厚重感與時間的痕跡。畫面中,林獻堂故居的紅磚牆呈現出歲月的風霜,每一塊磚似乎都記錄著不為人知的故事。我刻意將畫面中的綠意融入,讓對比更加鮮明:一邊是自然生命的盎然,一邊是建築的靜謐與穩定,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當光線灑落在牆面上時,彷彿時間停滯,而我按下快門的瞬間,也希望將這片刻的感受永遠封存在影像之中。

拍攝當天,天氣明朗,陽光柔和地灑在建築的屋頂與庭院中。這樣的光線條件,為畫面增添了一抹溫暖。我站在故居的正面,試圖找到一個能完整呈現其風貌的角度,但同時也不忘留意細節。門上的春聯殘留著歲月的痕跡,已經褪色卻依舊清晰;門楣上的匾額雕刻,透露出傳統工藝的精美;牆壁上的磁磚圖案,則仿佛是台灣過去文化的一個縮影。

這些元素讓我意識到,建築的意義遠不止於其外形。它是一種媒介,連結著過去與現在,講述著當時的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與人們的信念。拍攝時,我特意選擇一個稍微低角度的構圖,讓建築顯得更加宏偉,並與背景的現代建築形成對比。這樣的視覺設計,既展現了歷史與現代的並存,也讓觀者能更清楚地感受到故居的特殊地位。

然而,這次拍攝並非毫無挑戰。由於林獻堂故居位於一片現代化的環境之中,周圍高樓大廈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構圖。我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下找到一種方法,讓畫面既能突出建築的歷史感,又能與周圍的現代元素和諧共存。為此,我選擇利用故居周圍的樹木作為天然的框架,既遮蔽了部分現代建築,又為畫面增添了一絲自然的生氣。

這張照片的完成,不僅僅是一個畫面的定格,更是我對歷史文化的一次深刻反思。在科技與現代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很容易忽略那些默默存在的歷史遺跡。這些建築彷彿在提醒我們,未來的基石建立於過去的根基之上。我希望透過這次拍攝,能讓更多人看到這座建築的美,也能重新認識林獻堂這位台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進而更深刻地了解這段歷史的意義。

這次參賽的主題為「記錄與傳承」,我認為這張照片正是對這個主題最好的詮釋。透過影像,我不僅是在記錄一棟建築,更是在傳承它所承載的文化與價值。我相信,影像的力量在於它能夠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讓每一位觀看者都能感受到畫面中所蘊藏的情感與故事。

最後,參加這次2024亞太區優秀才能藝術節攝影比賽,是我與更多同好分享這段歷史與影像創作的寶貴機會。我希望藉由這張照片,能讓更多人重新審視身邊的歷史遺跡,並從中發掘它們的價值與意義。無論是拍攝的過程還是照片本身,都讓我深刻體會到,攝影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文化的交流與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