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發佈日期:2024-10-15

謝旻均

管理學院

經營與管理學系

我對攝影有著極高的興趣,在大一上學期,我修了一門攝影藝術的通識課,課程內容包含了光圈、快門、感光度的基本概念及應用,還有構圖和光線運用的技巧。我們實際操作各種拍攝主題,還有分析同學們的作品。有一次上課時老師帶了一個裝水的容器,帶我們到戶外,想讓我們捕捉水花四濺的瞬間,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門課旨在讓我們體驗數位攝影的便利,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審美能力,並激發藝術創作的靈感。當時我只能用手機拍攝,而擁有自己的相機一直是我的夢想,現在終於擁有相機的我,想要藉由參加各項攝影比賽提升自己的攝影能力,讓自己的構圖、美學素養都能越來越好。

這次參加的比賽是因為適逢臺北建城 140 週年,所以臺北市文化局就以「見城百事,老屋我城」為徵件主題,邀請大家深入臺北市街區,用影像捕捉老屋在城市中的珍貴身影及建築的特色之美。臺北市有超過500處有形文化資產,位居全台之冠,在街道上、巷弄裡,老房子與我們共生共存,歷經時間的淬煉,共創許多與市民的回憶,所以希望今年能看到攝影愛好者們用影像說出屬於自己與文化資產的互動故事,並且用鏡頭紀錄臺北的時空流轉。

原本由於路程太遠的關係,所以沒有要參加這項比賽,不過很幸運的剛好遇上家人需要至陽明山上的台灣銀行行員訓練所進行受訓,才有了參加這次比賽的機會,為了方便起見,我選擇的拍攝地點是在台灣銀行行員訓練所旁邊的陽明山美軍宿舍群,開車前往大約兩分鐘就能抵達。陽明山美軍宿舍群是台北陽明山上山仔后地區的文化景觀之一,它位於中國文化大學附近,佔地約13.88公頃,「山仔后」是指「山的後方」,當時還是一片農田,因環境清幽、位置獨立,深受美軍青睞,這些宿舍的興建是源於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成立美軍顧問團並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海,1952年起,以美援資金徵收農地興建西式住宅是1980年代以前駐台美軍軍官、顧問及他們的眷屬在台灣居住的地方。當年在陽明山總共興建217棟美軍宿舍,目前僅存150餘棟,但仍然是全台規模最大,區塊最完整的美軍宿舍區。

而美軍宿舍的興建方式,是由美方提供房屋的設計圖與眷區的區塊規劃,再交由臺灣方面施工建造,不過由於臺灣方面沒有更動設計的權力,所以美軍宿舍就像1950 年代時美國本土的住宅樣貌,等於是將美國人的家鄉面貌整個移植到陽明山上來,有些建築學者也因此將山仔后的美軍宿舍群稱做租界式的「殖民建築」。

每一次的攝影比賽對我來說都很有意義,一來能了解到更多建築的歷史背景,二來還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比較可惜的是這次時間安排上比較緊迫,沒辦法更仔細的感受周邊環境,將來有機會還會想來這裡看看,享受不一樣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