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琳
理工學院
資訊工程學系
此次獲得通識教育中心所開設的「當代國際關係與臺灣」微學程證明書,符合申請校友中心112年高教公共性參與職涯綜合能力培訓微學程獎助金的條件,故有幸獲得計畫給予的助學金。
在此學程的基礎課程中,我選修國際關係發展與理論,這門課程主要是介紹國際關係的緣起和國際體系的發展脈絡,從三十年戰爭開始,接續深入學習並分析國際關係理論的三次重要爭辯。課程中同時會帶到許多研究國際關係領域的學者和流派,是在沒有政治系所的校園中學習國際關係學術領域的機會。然而,也因為課程相對理論,難免有些乏味,幸虧授課老師會在課程中加入自己的工作和博士班的經驗分享等,讓課程有趣且豐富。
而在進階課程中,我選修了臺灣主權地位的國際觀,這門課程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非常貼近,從我們熟悉的古早臺灣歷史出發,分析關鍵歷史事件和史料,從不同國家的文件和立場分析臺灣主權的問題,相較於過去國中小時期的歷史課,這門課程更加詳盡且清楚,是一門可以學習到臺灣主權爭議背後脈絡的課程。
在進階課程中,我還有選修南海爭端國家國防發展與區域安全,這門課程首先先說明印太戰略和南海諸國的爭端,接著分別全面性的分析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地緣戰略特性與安全環境、國防政策與組織結構、國防發展與區域安全等議題,最後分析南海情勢發展與臺灣安全的關聯性。這門課程用一整個學期的時間,全盤性的瞭解南海議題,還讓我對東沙群島和南沙的太平島有更深的認識。
最後一門選修的課程是國際體系變遷與臺灣安全,課程會結合國際關係發展與理論中的相關知識,探討並且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數次主要的國際體系變遷、各階段的國際關係全般發展趨勢、亞太地區強權競合與臺灣安全,以及結合近年來國際情勢發展,分析臺灣在當前印太地區架構下的地位與安全。這門課程對我來說像是國際關係發展與理論的延伸,兩門課程擺在一起上,除了可以對於國際關係的脈絡和歷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而且還因為在前一門課程中聽到人物和流派等,在這一門課程中會再聽到一次,增加了許多記憶點。
這門學程設置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們能夠擴大國際觀,增加分析專業議題時的高度與廣度。然而在此門學程中,我還有當代國際組織類型與功能和中國國家戰略發展趨勢兩門課程尚未選修,希望日後能夠有機會將之修習完畢。學程中的課程同時也都是通識課,因此選修這些課程不但能夠取得畢業所需學分,還可以多一項認證,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