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睿宇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這次的講座主題從名稱「芭比Q了~~大學要如何面對中小學生生用平板!心得」就相當吸引我,因為隨著政策推動的因素,近期到校參與教學實務的時候,經常都需要了解與操作將平板融入教學,因此探討大學要如何面對中小學生生用平板的議題有其必要性。很榮幸學院特別邀請到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斯的李政軒司長,與我們分享了許多政策發展的緣由與目的,讓我們對於趨勢的變化和因應策略更有掌握的能力。
這場講座提到了許多政府合作開發的數位學習平台,例如因材網與酷英學習等資源。因此,我認為運用適切的線上資源並選擇適合的教材作為教學的工具,是資訊科技融入教育以及數位學習的基礎,身為跨越數位移民與數位原民過渡期的我們,應該善用這樣的優勢找到過去教學場域中的問題,並針對解決問題的目標去篩選合適的科技來應用。因此未來我會依據教學或學習的問題,以及學習者的特質,來進行設計與融入,讓科技的應用能更有效的發揮其價值。
正如現今社會不平等架構,我們必須承認現有的資訊資源非常豐富,甚至遠遠超越我們這些教師的腦容量。然而資源的取得與運用卻不全然相等,至少在數位學習資源能真正落實完全個人化的未來出現之前,老師做為引導者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真正能改善社會不平等的關鍵之一。因此教師的不被取代性在於我能夠依據教學內容與目標的不同,以及學生特質和學習風格的差異,設計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例如在教學時,我會傾向使用建構的方式,協助學生搭建鷹架,並引導學生產出自己的成果。然而在引導的過程中,我會喚起學生的先備經驗,並適時注意學生的認知負荷與認知處理的過程,盡量提供元素關聯度低的教材,或以多模態且漸進精緻的方式呈現。此外,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師生互動中給予學生足夠的增強,除了設計有趣豐富的課程之外,也要經常讚美學生,給予成就與自信感,或透過遊戲化的積分設計,增進學生合作競爭的參與。最後我會重視情境學習的重要性,雖然我們不可能為學生準備好所有的情境,去應對未來變化莫測的挑戰。然而我們可以讓學生熟悉將所學知識與技能,遷移到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以及培養他們適當的態度去面對未知與改變。期許未來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我們都能做到教師與科技相互輔助,共同促進學習的發生。
最後,數位學習時代的教師須具備的重要知能包括應具備教學設計能力,舉例而言能夠分析學習者的特質並合適回應其需求,或根據教學內容的分析擬定明確的課程目標與大綱,此外也需了解網路學習策略和擬定學習情境,讓科技能有效輔助教學和學習。再來是教師也需具備資訊與科技的素養,包含相關的知識、技能與態度。例如具備設備與軟硬體操作的知識技能,還有尊重網路著作權及個人隱私的態度。因此這個研習的最後,司長也鼓勵我們師資生在數位學習時代要掌握多元的策略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達到數位學習個人化學習步調與自主學習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