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睿宇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修習雙語次專長以來我設計過許多不同領域學科的教案,例如數學、藝術、綜合、體育,甚至品德繪本的雙語教學,唯獨對於自然探究類的課程,仍鮮少有機會嘗試。所以此次決定參加國立臺南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的雙語教案設計檢定暨競賽後,我便決定要設計自然探究的教案,作為畢業前最後的一次自我挑戰,同時也是我對於學程修習的成果檢核。
首先的第一個挑戰是要選擇適切的主題與議題,自然科學領域豐富多樣,所以選擇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主題和議題尤為重要。透過引人入勝的主題,學生會更加投入到學習中,並且更願意進行自主探究。在思考了許久之後,我選擇了康軒版六年級上學期的熱傳播作為主題。尤其熱對流是一個普遍存在於生活中的科學原理,其概念卻對學生來說較為抽象,因此設計此課程透過操作實驗與使用多模態表徵的方式設計簡報與教學海報,引入生活中的實例做為前導組體,輔助學生將熱對流的概念具體化。此外,颱風的原理解釋搭配科技融入,學生可使用平板掃描海報上的QR Code透過影片自學,以及小組共學討論。最後,選用熱氣球作為主題,除了引起動機,亦希望藉機推廣臺東的在地特色活動-國際熱氣球嘉年華,增廣學生的視野。
在設計這樣的教案中,我更需要先確立明確教學目標。這些目標應該具體、明確且符合學生的程度和能力。設立清晰的目標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規劃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例如我依據「學生能否以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等語句,詮釋熱對流的現象。」、「學生能列舉生活中的熱對流實例,並加以分析其原理。」作為本課程的主要評量,確保學生能達成有效的學習,並建立評量規準表,輔助學生發展後設認知自主精進。
最後整合雙語教學與自然探究課程並不容易,要在學生的母語和目標語言之間找到平衡點。除了可以運用雙語教學的策略,如漸進式雙語教學、語言交替教學等,讓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的同時,也能逐步提升目標語言的能力之外。我也秉持CLIL模式的精神,強調學科概念為主,語言情境為促進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在教學設計中,提出引導式問題解決方法是十分有效的。透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和邏輯思維能力。此外自然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課程教案應該設計一些實驗和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探究,從探索中自主建構知識。
透過這次的競賽,我認為設計雙語自然探究課程教案是一個令人挑戰且充滿樂趣的過程。這樣的課程旨在讓學生在自然科學領域中,藉由雙語教學方式,探索並發現知識,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未來我希望自己也能繼續勇於挑戰,設計更多有趣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