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化教學與因材網融入課程與教學社群心得

【校友中心】112職涯綜合能力培訓(公共性)>適性化教學與因材網融入課程與教學社群心得
發佈日期:2023-06-22

許睿宇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這次參與適性化教學與因材網融入課程與教學社群真的學習到了很多,能夠與第一線教育現場的主任與老師們共備學習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因此儘管面臨著教檢的壓力,我依然毅然決然地報名參加。從共備、觀課、教學演示再到議課,我都從老師們的身上看到了經驗積累所綻放的教育專業,那個是單純熟讀理論所無法達到的,期許自己能夠繼續培養實務經驗,成為一個更有效能的教師。

    在這次的教學演示中,我學習如何根據學生的特質與能力調整教學內容,這些需要臨機應變的能力,也讓我明白沒有一百分的教案,因此更凸顯教師專業的重要性。此次操作因材網的經驗,讓我有更多運用科技融入教學的嘗試機會。除了能夠引起學生動機之外,也能夠增加學生操作練習的機會,且運用因材網知識結構學習、智慧適性診斷的特色功能,提供評量回饋與歷程記錄,更方便老師確認學習成效。

    備課期間很感謝夥伴與我分享了很多教學的回饋,讓我感受到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可以走得很遠。此外我瀏覽了許多因材網上的研習內容,這些研習資訊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掌握因材網的優勢,以及聆聽許多老師寶貴的教學實務分享。不過因材網雖然強大,卻也還有許多過於制式死板的使用限制,期待未來軟硬體的配合上都能更加彈性,符合實務教學的需求。舉例來說我再設計考卷的時候,不能有效整合題庫的資源到課程包之中,將會減少課程的連貫性。所以若能夠增加課程包的彈性,相信就能讓學生沉浸在學習的情境之中,獲得更真實的學習體驗。

    經過此次的教學,我認為科技融入的必要性在於以學生為中心,提供更多元學習的可能性。科技打破時間、空間與資源的限制,讓老師能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能依據自己的特質決定學習步調,以及選擇適用的教學材料。利用在課堂中所學的經驗,學生也能遷移到生活中成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具備自我探索的能力。然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融入時否有合適的班級經營和教學策略輔助?是否是課程引導科技,而不是為了科技而科技?在接下來課程走向實務的階段,我將謹記這些概念的基礎和融入的初衷,讓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為有效的教學,不只兼顧效能與效率,更要讓教學富有意義。

    最後希望大學四年自己除了拿到優異的成績與豐富的實務經驗外,還要能內化這些經歷成為自己教學理念的支柱。除了修習雙語次專長之外,我會努力熟悉更多元的教學、班級經營方法,讓不同特質的孩子都能個別化得到最適合的教學,並協助他們發展學習的策略。最重要的是像此次參加社群一樣,永遠保持一顆熱愛學習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