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南大學「偏鄉師資培育」微學程心得

【校友中心】112職涯綜合能力培訓(公共性)>國立臺南大學「偏鄉師資培育」微學程心得
發佈日期:2023-06-20

許睿宇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或許是出身於偏鄉的關係,我一直對於偏鄉的教育有一種憧憬,並希望透過自身的努力改善偏鄉的教育環境,於是大學期間我投入舉辦了12場偏鄉營隊,希望為教育不平等的現象做出一些轉變。且在本學期偏鄉教育實習的教學演示中,我更加感受到偏鄉教育的所需,所以感謝當初修習偏鄉師資培育微學程的自己。

    舉例而言,透過本學期偏鄉教育實習,我深刻體會到與孩子建立關係以及了解學生的特質相當重要。師資體系培育的老師包括我在內,到了偏鄉經常忽略了應顧及偏鄉學生反應較慢與老實的個性,對課程內容做簡化或適性調整。以本次教學過程為例,在播放影片的時候,都市六年級小孩或許能完整掌握一部三分鐘影片的內容,進行重點分析。然而龍崗國小的孩子需要有更多的提示去認知影片的重點,例如哪個段落在講的是中華白海豚的特色,哪裡開始是在講他們瀕危的原因。老實的個性雖是龍崗國小孩子們可愛的一面,卻也容易執著在完成任務與相對缺乏提問和應變能力。這次的演示讓我學習到教學需再思考如何給予更簡單明確的指令,以及更適切安排教材。例如在議課時,夥伴就有給予相當有建設性的回饋,給予學生的卡片不要太大張,不然學生會執著將其填滿,甚至可能產生挫折。

    整體而言,修習偏鄉師資培育微學程「加深」了我到偏鄉服務的意願,自我分析背後的因素,歸納為三個理由。首先是意識到教育不平等離我們其實很近,在許多課堂中我們會去討論關於偏鄉的現況與困境,這些偏鄉的問題就是一種教育不平等的現象,從學生、老師、家長、學校到整個社區,都是這個結構性問題的一份子。我希望自己能夠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也身處在這個系統當中,並為了改善這些問題與更多人一起協力改變。也因為自己出身偏鄉,所以對這些問題的無力感更加真實,十分渴望能夠奉獻力量促動改變。再者是教育理念的確立,例如在偏鄉教育的班級經營這門課程中,我們曾假想過自己擁有一個自己的班級,因此帶入角色後,我不斷在迷茫中詰問自己的教育理念,最後得到的解答是原則,是愛與溫暖。我希望能投入偏鄉,以自己為目標引領學生一起探索出希望,用愛與溫暖的方式提供他們更多表現的機會,發揮真正的潛能。最後是因為偏鄉教育的實作與觀摩,讓我發現教育原來可以一直這麼有趣。儘管帶過許多營隊後,我學會如何發展富有創意的教學,但在一次次的觀摩現場後,我們不得不承認還是要有許多時間要回到正規的教學,確保班上每位學生都能有效學習。但偏鄉的班級學生數少,相同授課時數下,我看到認真的偏鄉老師並沒有減少課程授課的份量,而是多了許多時間去實踐那些看似瘋狂的點子,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創造了不少難忘的回憶。

    修習完偏鄉師資培育微學程之後,我希望自己能像偏鄉教育的有志之士們一樣,成為一為自找麻煩的老師,以學生為中心用心付出,留給師生彼此更多難忘的點滴,教會彼此更多課本外的重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