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坵部落參訪活動心得

發佈日期:2023-05-15

許睿宇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這學期的每一天都在為教檢的準備煎熬,規律的早起讀書與各種畢業前的忙碌,讓我們感到有些迷茫,或遺忘了生活的意義。因此這次的歷坵部落參訪,除了是很難得進到部落的體驗機會,更讓自己能有一段抽離忙碌日常的悠閒時光。意外地,在原住民德拉桑大哥的介紹下,我們不同於以往對各類參訪走馬看花的流程,我們非常深入地透過實作與思考,認識原住民的智慧與價值觀。例如,在早期小米對原住民的重要性堪比黃金,然而為了表示對迎娶對方女兒的重視,男方會將一種小米種植的技術交給女方作為聘禮,且不再復用。而小米的飽滿,也象徵著女方能為男方傳承後代的延續。

    除了祭儀的價值觀外,傳統被視為較野蠻的打獵行為,不只是他們維生的手段,更存有許多比現代人更進步的保育觀念。德拉桑大哥說:「我們不應該是在資源快耗盡時,才想著要如何進行保育。而是先培養保育的觀念,對大自然尊重與了解,才能與生態環境永續共存。」這段話非常觸動我,也讓我反思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可以如何將這樣的觀念傳遞給我的學生們。在認識原住民的打獵行為後,我不禁嘆服他們對於自然的理解和智慧,包括如何就地取材製作工具和陷阱,以及如何避免打擾物種的繁殖和成長期。

   在此次參與活動後,我對於原住民族群文化的認識更加深刻,無論是日常生活或是相關的歲時祭儀,都有他們的智慧與價值觀隱含其中。在原住民德拉桑大哥的解說下,除了讚嘆原住民傳統文化的豐富,也反思要如何延續我們的中華文化,而非一味追求創新與變化。此外,當原住民靠觀光獲取收入時,勢必就會讓他們的文化受到威脅,包括迎合漢人商業的習慣、爭名逐利,甚至變更祭儀的時間到更多遊客的暑假期間。或許我們本身只是一名消費者,但我們可以透過自身態度與行為的改變,去尊重與發自內心欣賞原住民的傳統,減少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他們身上。

    除了傳統文化與生態的體驗,我們也到原住民百萬獎勵計畫的少妮媱烘培工作坊,聆聽創辦人分享了許多寶貴的創業經驗,打破我們在理論銜接到實務的許多迷思。例如,我們經常會評估一個地區的消費能力,決定產品的市場廣度,卻忽略了所在地區的成本和特殊性。以少妮媱烘培工作坊為例作分析,台北市的消費能力高,但包括店租等營業成本較高,且城市的咖啡廳競爭較大,較難凸顯餐點的殊異性。而在部落開業,少妮媱烘培工作坊可以提供顧客一種悠閒慢活的體驗,以及認識原住民的文化及情感,相比之下更具特色與消費動機。

    過去對原住民的文化僅限於課本上的紀錄,和一些非正式的口耳相傳。然而這一次,我親自踏入山河,感受土壤砂石的粗糙與河流的波動,一花一木的搖動都清晰地被刻畫在腦海裡,我終於感受到自己能如此貼近另一個文化。短暫的三天,被部落的熱情擁抱,重新充電後又可以回去面對日常的瑣碎,期許未來還有機會再次以謙卑學習的態度,再訪歷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