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調整工作坊

發佈日期:2023-05-11

張嘉芹

教育學院

幼兒教育學系

這次我們系上為了我們幼教系的學生辦了一個工作坊,並且請了一位來自台南市東區復興國小的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劉學融來當我們的講師,這位男老師在剛開始時給我們看了幾張照片,這些照片與 「調整」 這個詞非常有關,像是電車會因為那些行動不便的人而設置一個高台讓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搭車更為便利;除了圖片外,我們還看了一部影片,也有關於調整這件事,像是影片中的男孩患有自閉症,而他的特質從他的行為上可以看出來,包括社會交流有困難、做事情時眼神會飄移、喜歡看會轉動的物品,像是風車、無法接受突然或臨時的改變,像是換成代課老師,注重物品拜擺放整齊等。這些學生的特質教師都應該列入課程調整的考量,除此之外,普通生應要如此,因為每個幼兒都有能力差異,並且每位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受到家庭、文化、語言、社經地位的影響,所以每個孩子都是具有獨特性的,如果教師一直使用單一方式與幼兒互動,那麼這樣的班級會讓孩子們會漸漸缺乏興致,整體的氛圍感覺會很黯淡。

 

課程調整策略這裡,總共有八大策略,包括環境支持、素材調整、特殊器材、幼兒喜好的運用、活動簡化、成人支持、同儕支持、隱性支持,而這些策略主要是為了讓孩子能更好的參與課程。在環境支持這裡,教師需要調整物理、社會和當下環境,以促進幼兒學習,像是地板貼線,孩子就能知道自己應該要坐在哪裡,拼圖托盤可以提示孩子怎麼放置每塊拼圖,教具歸位提示可以養成孩子收拾的概念和態度,洗手台階幫助孩子能順利的洗到手等等。素材調整可以讓幼兒盡可能獨立的參與活動,像是扮演區衣服的拉鍊加上扣環或是附加魔鬼氈可以讓那些精細動作沒那麼好的孩子順利的完成任務,剪刀的設計讓孩子能順利剪下一張紙,另外還有一種筆可以輕畫就有顏色出來(slick stix),很適合那些手部力量不夠的小朋友使用。特殊器材這裡,教師會運用特殊器材或輔具,以提升幼兒的參與度,像是對於脊髓萎縮的孩子就可以把他的椅子放大,助聽器配頭戴可以讓其不易掉落和防水,其他的還有百位椅、餵食椅、轉彎湯匙等,對於特殊孩子都極具有幫助。幼兒喜好的運用是活動中融入幼兒的喜好和提供選擇機會,以促進參與,像提供孩子像大龍就的坐墊讓孩子坐,以提高孩子感覺統合能力,另外講師還和我們分享案例,就是如何協助特殊生從因為想要在他班級老師管的學習區而一直選擇語文區換成在美勞區做星球,當時講師是說老師採用的方法是原本這位一直管語文區的老師刻意走到美勞區等那位孩子來這裡,等到不能再改學習區時,老師馬上就回到語文區,這時那位孩子就只待在美勞區了,於是他最後選擇在美勞區做星球,並且從中發現原來美勞區也很好玩,所以這導致了他漸漸開始會嘗試選擇其他區來做活動,我覺得能讓孩子有這樣的改變真的很好,其實如果發現孩子特別喜歡某個事物時,也可以把這個事物融入到每個學習區吸引幼兒前去探索。活動簡化是將複雜工作分成小步驟或減少步驟,像步驟圖就是將複雜工作分成小步驟,減少步驟則是教師幫孩子做前面的步驟而剩下的讓孩子自己完成。成人支持是透過成人的介入,以支持幼兒的參與和學習,像是教師會陪同幼兒進入學習區,適時退出。同儕支持是利用同儕來幫助幼兒學習重要目標,像是有小朋友很會畫畫,於是教師就讓其他孩子觀摩學習。隱性支持,它是不知不覺發生的,教師會在活動中刻意安排自然發生的事件,像是孩子不會回答問題的話老師就會讓其延後其回答、教師讓較會倒飲料的小朋友先倒,這樣其他孩子就會模仿那位孩子。

 

透過這次的共作坊,我們不但學習到了很多課程調整策略的技巧,另外我們還進行了實作活動-如何幫助特殊生剪出一朵花,這個活動讓增加了我們對孩子特質的敏銳度,另外透過各組的分享我了解到幫助孩子學習的方法其實很多,不單只侷限於幾個做法而已,雖然我們能想出的策略非常有限,但相信經由經驗的累積,我們會能夠設想出更多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