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階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教案比賽心得

111(1)參加校內外各項競賽及發表-學習心得分享(高教公共性)>教育高階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教案比賽心得
發佈日期:2022-11-20

許睿宇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教育,就是當學生將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所剩下的東西。教育對我來說是老師可以與學生連結,相互學習與探索這個世界的方式。因此我很喜歡設計教案,尤其是設計一些關於社會與環境議題的主題,既可以讓學生統整遷移學科中的認知、情意與技能,同時可以讓他們意識到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並主動去反思與實踐共好的行動。

    過漁的問題並不遙遠。儘管環境的守護很重要,海鮮的營養價值與美味,仍是許多人難以割捨的愛好。這些年來,不當的資源利用及管理方式已使魚源迅速枯竭。漁業改變了整個地球的生態體系,甚至造成了物種多樣性的銳減。除了加強過漁現象正在發生的意識,每個人也須理解自己和問題結構的關聯其實密不可分。因此覺察此議題的影響層面,培養學生乃至大眾,如何擁有善用海洋資源的能力,有其急迫性與重要性。相信透過教育,學生能夠建立易於實踐的消費觀念和目標,提升環保永續、減緩浩劫的行動意願,在生活中持續落實,進一步即可影響周遭親友共同響應。

    此次投稿的教案單元名稱為「食在永續」,教學依據自然領域第三學習階段的內容,主要參考翰林版教科書六下第三單元《生物、環境與自然資源》。判斷學生初步具備自然資源永續發展和環保消費的先備知識,因此決定延伸融入海洋議題,認知過漁的現象、成因與危害,發展對議題主動關懷和反思參與之態度。教學設計運用時事、遊戲和多媒體等,引導學生探究過漁危機,再藉由臺灣海鮮選擇指南及慢魚運動,推廣友善海洋的素養與文化,例如選擇符合生態保育及永續原則的水產品,加強消費者的自我覺醒。第一節「過漁維基」透過新聞改寫文本-「鯖魚越來越小!怎麼辦?」讓學生覺察過漁的現象,接著帶入相關的體驗遊戲,最後以引導討論探究過漁的成因與類型。第二節「保慾行動」延伸第一節生態系過漁的概念,說明水母與魚蝦的食物鏈關係,再舉例生態系過漁的危害,如地中海、墾丁海岸水母大爆發的新聞事件引導討論。結合臺灣海鮮選擇指南的網站,認識避免食用(紅燈)、斟酌食用(黃燈)與建議食用(綠燈)等分級制度,並完成作業學習單,分類近兩周海鮮食用調查的結果,歸納同燈號海鮮之共通點。第三節「慢魚潮流」讓學生分組統合作業學習單的歸納內容,紀錄分類的理由,與相同燈號裡的海鮮的共通點。接著教師介紹海鮮挑選原則,讓小組核對共通點的紀錄,並輪流上台發表統整結果。最後老師補充介紹慢魚運動的意涵,認識吃魚的環保態度,「吃適量」、「吃在地」、「吃當季」,及統整此單元的重點。

    「為什麼科學家說未來可能沒有魚可以享用?」「未來去麥當勞只能點麥香水母堡?」「享用海鮮之前也要注意紅綠燈?」「慢慢吃魚,食慾跟保育也能兼顧?」透過時事與數據設計提問,和學生一起反思問題的現況,也在教學後獲得學生的良好反饋與後續實踐的成果。最後感謝評審們給予了佳作的肯定,我會繼續努力讓自己的教學更加豐富,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