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畯家
教育學院
諮商與輔導學系
WHO在2019年的時候宣布了自殺已經是全球心理衛生的問題,代表自殺這個議題不容忽略。臺灣15歲~29歲年齡層的人第二死因也是自殺,且15~24歲的自殺比率逐年上升!我身旁也有一些朋友常和我提到自殺的議題,再加上我自己本身是讀諮輔系,透過這個講座,我想我可以更了解一些關於自殺的正確觀念。
主講的心理師有和我們提到了一些自殺迷思,例如嘴巴常嚷著想自殺的人不會真的去做,我觀察到身旁很多人也有這樣的想法,覺得他們只是想「吸引」注意而已,網路社群媒體也常看到有些群眾在起鬨說趕快去自殺阿!不是很想死嗎?事實上,有60%的人曾經有說過自己想自殺,藉此散發求救的訊號。有些人也會擔心談論到自殺是不是會提高他去做的風險?但其實如果你能同理、不批評他,反而可以協助他冷靜下來去釐清自己的這些想法,因為長時間都獨自一人思考的話,反而會成為一種固著的「反型思考」,只會讓自己的思緒更加紊亂,會一直被負面情緒牽著走。我之前參加另一場自殺守門員培訓時,也和我們提到其實一個人想自殺並不是真的想尋死,而是因為有事情卡住他們了,自殺是「痛苦」情緒的代名詞。我後來想了想,其實身邊很多跟我提過想自殺的人都因為情緒或是痛苦的事情讓他們停滯於此。我也想過為什麼想自殺的人不能讓他們一了百了呢?也詢問過系上老師,得出的結論是,希望他們能看見這個選擇之外、更多不同的選擇。
心理師也和我們提到了自殺防治三部曲:「一問二應三轉介」,我們都要有高度警覺,當看見朋友的感受或情緒有明顯改變時,或有一些情緒較激動的語言時,我們都應該主動詢問並給予支持,讓想自殺的人可以重新感受到生命中的羈絆,進而有力氣去面對難題與挫折。但陪伴者也需要時時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況,若是超出自己能力所及時,要盡快找專業人士來協助!也不要把責任過度承擔在自己身上,因為這樣會讓自己出現耗竭的狀況。最糟糕的狀況就是變成兩方都跌進黑洞的窘境。若涉及到生命安全也絕對要轉介!並陪伴在想自殺者的身旁,別讓他獨處。
聽了這場演講後,我才理解到為什麼學校會需要開高風險個案會議,因為這樣可以好好建立起一個防護網去支撐掉下去的孩子。面對自殺的議題,我想我仍需要學習,因為這是攸關到生命的事情,若沒有處理好的話會有替代性創傷,會很嚴重!我接著會好好地照顧自己,先把自己整理好之後才能有更多的力量去承接對方的負面情緒,也希望未來我也能成為照亮身旁朋友或是學生黑夜的一顆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