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畯家
教育學院
諮商與輔導學系
進來諮輔系以前,我其實就對精神疾患相關的事情很感興趣,常常會思考他們的感受與心情是什麼。後來才知道精神疾患其實是變態心理學的一環,考慮到自身興趣和未來系上課程時我可以好好連結,於是我報名了張老師這場精神疾患的陪伴與認識工作坊。
老師提到神經發展障礙症時,我一直想到我上學期修的發展心理學,系上老師有強調到人與人的接觸、可以刺激神經發展,今天才理解了原來長期被忽略的孩子會有「甲基化」的現象,會導致神經蛋白質無法被產出,所以神經發展不均。老師也提到3~6歲的孩子神經數目最多,這時候如果給他刺激和知覺統合測驗的話可以促進孩子的發展,因為之後我們的突觸就會被修剪了。如果有發展障礙或遲緩的孩子,我們或許也可以檢查做早療。看到這個部分時也讓我想到,其實特教系跟諮輔系有很大的部分是環環相扣的,我們也有可能遇到自閉症或是學習障礙的學生個案,這時候我們也得具備一些特殊教育的知識背景,才能夠更好好的幫助我的學生。
老師講到思覺失調時,我其實很有印象,因為前幾年很火紅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主角就是思覺失調的患者,而且系上教授也說思覺失調的好發年齡是青少年接近快成年的階段。其實一開始我覺得思覺失調一定是有遇到一個很嚴重的壓力源,後來才發現我誤解了,原來思覺失調是因為體內多巴胺的分泌出了狀況,他早期也被稱為早發性的失智症,才導致社會功能下降等等之類的問題。如果遇到思覺失調的患者,我們助人工作者或許可以先釐清他的適應問題,並且好好鼓勵他服用藥物並不隨意停藥,因為擅自停藥會對腦功能很傷。
憂鬱症的部分也讓我心有戚戚焉,因為我身邊其實很多憂鬱症的同學和朋友,我也一直覺得在這個高度壓力的社會下,憂鬱症已經快變成文明病了。而老師也說如果我們之後遇到中小學階段的孩子,可以先以輔導下手,因為孩子們很多時候都是在人際互動上有一些狀況,我們可以藉著輔導發現孩子們的狀況並陪著他一起面對。而我也有提出一些關於憂鬱症用藥的迷思,其實抗憂鬱藥物並不會成癮,但拿來治療的(如:安眠藥、鎮靜劑)就有成癮的疑慮。也讓我對於憂鬱症藥物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兩天的工作坊著實令我收穫許多,因為我認識更多關於精神疾患的知識,也澄清了一些迷思,未來會帶著這些收穫,好好學習系上的變態心理學,並且幫助未來的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