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講座心得

發佈日期:2022-03-30

許睿宇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今天比較教育課程的老師結合師培中心的計畫舉辦講座,邀請陳怡光講師透過遠距的方式為我們介紹何謂自學教育,以及破除了許多我們對於自學原本具有的迷思,對於師資生們來說十分受用。人稱「自學教父」的怡光老師本身是三個孩子的家長,由於親身教養問題的重視,開始了自學教育之路,不但是非政府組織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也是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審議大會委員,著作有《我家就是國際學校》一書。總結而言,老師今日的分享,讓我們對於實驗教育與自學教育的認知有更完整的脈絡。

    從怡光老師曾親自創辦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的經歷來看,我們能夠更深刻的瞭解到一路以來實驗教育和自學教育創辦的波折。例如早在1999年以前只有政府和特權可以辦學,而到2000年後地方開放自學和公辦民營,這些新型態的教育才如雨後春筍冒出,然而一直到2011年甚至近年,才有越來越完整的法源去保護及規範這些教育型態,事實上我們總愛歸類為體制外教育的自學教育和實驗教育早已屬於一種在體制內被承認的教育型態。雖然這些法律對於新型態的教育而言,既是保障又是一種限制,期望未來台灣不斷滾動修正後,能夠出現一個可以和世界分享的成功台灣經驗。看到講師臉上興奮的榮光,不禁想起比較教育這門課的專業及初衷,除了借用他國成功經驗外,也為了更了解自己的特色,並與他國分享,共同在比較中成長。

    因為疫情的關係,其實有越來越多國家的孩子就正處於無法到學校上學的困境,然而如果能教導學生如何自學,或讓自學與更多小型的實驗教育成為可能,就能真正落實停課不停學。雖然為了避免平行社會的關係,歐洲許多國家對於本來自由自學的風氣越來越緊縮,且逐漸增加限制,但不可否認自學和實驗教育已成為了另一種型態的教育趨勢。此外在老師及眾多團體的呼籲下,我們的確應該優先重視家長的教育權,家長的教養是能夠優先於國家及社會的。儘管認同這樣權利的保障,我在聆聽的過程中,還是不禁想問雖然自學教育有助於學生培養自學能力,但若因此縮減到課程時間使基礎觀念不夠扎實,而學生自學的成效並未彰顯,是否會出現更明顯的學習落差?還好自己勇敢地向講師提出了這個問題,致使自己可以打破在教育上既有的框架。

    原來在傳統教育裡我們總會設立一個架構與標準,去評量學生的學力狀況,但學生不一定都要按照相同的軌跡吸收固定的內容,這就是自學教育的魅力。學生能夠自行挑選需要的學習材料,這些選擇不一定是考慮難易,而是學生能去考慮這個知識是否有助於他當前遇到的問題,進而去深入自學。因此學習落差,充其量只是學習歷程與他人不同的結果而已。

    最後我認為雖然自己未來走的是普通國小教育,但透過這場講座的分享,還是讓我學習到從不同角度去理解不同型態的教育,未來也期許自己的教育能更加多元豐富,讓孩子能夠在課綱的脈絡下,一樣能夠多元快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