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領域教學實務能力檢定暨競賽心得

110(1)參加校內外各項競賽及發表-學習心得分享(高教公共性)>自然領域教學實務能力檢定暨競賽心得
發佈日期:2021-12-17

許睿宇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這次參加了自然領域的教學實務能力競賽,除了有教案的設計競賽,還有演示教案的競賽。這次教學的教案一樣是延伸過漁環境的議題,卻修改了原先偏重戶外教育的教學活動,使其更適合在課室欸教學,也加深了更多知識的深入探究解說。

    「為什麼科學家說未來可能沒有魚可以享用?」「未來去麥當勞只能點麥香水母堡?」「享用海鮮之前也要注意紅綠燈?」「慢慢吃魚,食慾跟保育也能兼顧?」一連串的議題,讓我堅持要設計這個海洋議題的教案,推廣給更多學生正確的概念。此單元名稱是「海食要永續」,目的在喚起大家針對食用海鮮的永續行動,共有三節課的教學活動。第一節「過漁維基」透過新聞改寫文本-「鯖魚越來越小!怎麼辦?」讓學生覺察過漁的現象,接著帶入相關的體驗遊戲,最後以引導討論探究過漁的成因與類型。第二節「保慾行動」延伸第一節生態系過漁的概念,說明水母與魚蝦的食物鏈關係,再舉例生態系過漁的危害,如地中海、墾丁海岸水母大爆發的新聞事件引導討論。結合臺灣海鮮選擇指南的網站,認識避免食用(紅燈)、斟酌食用(黃燈)與建議食用(綠燈)等分級制度,並完成作業學習單,分類近兩周海鮮食用調查的結果,歸納同燈號海鮮之共通點。第三節「慢魚潮流」讓學生分組統合作業學習單的歸納內容,紀錄分類的理由,與相同燈號裡的海鮮的共通點。接著教師介紹海鮮挑選原則,讓小組核對共通點的紀錄,並輪流上台發表統整結果。最後老師補充介紹慢魚運動的意涵,認識吃魚的環保態度,「吃適量」、「吃在地」、「吃當季」,及統整此單元的重點。

    在課程中我希望課程教學可以使用時事與多媒體,引起學生探究過漁問題的動機,並融入遊戲活動加深學生對過漁危機的認知,了解其可能成因和類型。課程中主要介紹臺灣海鮮選擇指南的分級制度、海鮮挑選原則與慢魚運動,希望藉此單元課程提升學生對於過漁議題的關懷,建立永續的海洋飲食文化,在生活中實踐永續海鮮的觀念,進以提升學童愛護海洋、永續發展能力與態度。此外在教學演示的過程中,我認為我對於教案有更深的理解了,也透過實際的演練,更注意到這些教案上的細節。其中我認為影響最大的是學習去用學生熟悉的語言去說明講解複雜的知識,透過簡化與白話的方式,讓學生更ˋ容易接觸這些知識,縮短理解的距離。

    最後我很感謝我的自然教材教法老師,在一路上給了我許多建議,這些建議對我而言都很真實而寶貴,使我即使缺乏教學的實務經驗,也可以透過老師的分享,一起反思教學上可能會有的困境,以及調整可以修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