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偉
理工學院
材料科學系
對於理工的學生來說,有一項很重要的抉擇就是,到底未來要不要繼續升學,前往研究所的道路學習,去探究,去實驗,但說實在的,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不光是未來求職金錢的考量,還有興趣方面的抉擇,都是一種不同的考量方向,讓多數人去思索,尤其是對大四生來說,也是最迷茫的時間點,而我也是那位迷途羔羊,我對未來的構想還不明確,也是我想要去聽講這堂講座的原因。
碩士研究生,說白了,就是要對未知的東西,去探究一項未知的東西,找出規律,讓他變成已知的發現或是發明,而做這行的,並不是努力就會成功,即使花費無數的時間,前提的假設有問題,後面就會陷入無限的輪迴中,無法自拔,而最後畢業時,又要交出成果報告作為畢業門檻,運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高度,就像是往池子想要撈出唯一的金魚般,不只要努力去嘗試,還要夠幸運,金魚剛好游在附近,才能成功。
往往我會去想,我真的要去追逐那個遠大的夢嗎?就像19世紀的人們,只因掏金可以一夜致富,就一頭熱的跑去嘗試,但也有不少即使花費畢生去追尋,終究還是沉沒入那廣闊的鴻海,面對最現實的考量,就是薪水的提升,但考上後,要頻頻的忍耐枯燥乏味,只為了求個真理,也沒有那麼划算。
講者的經歷,也讓人感到萬分幸運,在學生時代,也有過迷茫,而不知去向,面對看不到的東西,進行重複性的實驗,而感到無奈,所以從分子實驗室跳槽到老鼠神經的動物實驗室,但這個決定需要雙方老師都同意,才能進行,而再嘗試過動物實驗後,漸漸發覺乏味後,又回歸到本來的實驗室進行實驗,而又是一場轉變,需要兩位實驗室老師再次同意,講者最後帶到結論,沒有必須待的實驗室,或是非念不可的研究所,因為要發現一個新東西,往往是在意料之外的情況下,難以預料,不要刻意硬撐在不對的地方。
研究所之中,還有一項讓人感到詬病的就是,關於作者的排序問題,研究的過程中,往往沒辦法鉅細靡遺的去紀錄,究竟是誰的哪句話,導致實驗的成功與否,我們只能用著一把主觀的尺,去認為誰的貢獻比較大,講者在身為教授的同時,也是一位作家,其中,舉了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一個研究能力很好的博士生,幫助其他人完成畢業論文,但始終排不進去作者序中,只因教授認為捨不得他離開,但現實中,我也聽過相同的例子,使得在聽講時,有顯得格外諷刺,而後又切回結論,不要刻意去待在不對的位置。
我們就讀研究所的理由,最終的目的都是獲取一個學位,好在為來能夠應用,那學術倫理呢?不見得對每個人都套用,有時候,研究生並沒有那麼光鮮亮麗,就像是實驗中的數據,若總共有10個數據,只有其中9個能用,另一個遠超過預期,那麼我們真的會去細想剩下的那個數據,導致出錯的原因嗎?或是內容中有錯誤,卻被指導教授默許而發表了,針對錯誤的內容也沒有良好審核和應對機制,那內容的正確性又有人會在乎嗎?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當這個默許,要整頓的話要撼動整個權力體系,那麼我們真的要以卵擊石般地去抗爭嗎?在研究方面,我們只能保證自己的正當性,不要同流合汙,至於大環境的問題,若是自己不適合,那就換條路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