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學概論

發佈日期:2021-12-05

林祺洋

環境與生態學院

綠色能源科技學系

        材料科學在高中就耳聞這門學科學的東西很複雜,大多內容脫離不了化學,起初剛上線上課程時老師用書商的投影片進行教學,上課內容的確和化學重疊性很高,但是主要跟化學有關的篇幅大多涵蓋化學鍵結的部分,但好像又不是全部都是化學的內容,因而線上期間上完第一章節,初步認識了日常生活用品的材料,也了解其基本的特性為何能夠被廣泛使用。

        到了第二章節就進到所謂化學鍵結的部分,聽完老師的簡單講解和看了投影片的內容,認為這個單元應該是考試的重點範圍,當時我還把高中的講義和筆記拿出來複習,因為覺得老師講的有點過於簡明。

        實體授課我們上第三章的課程關於結晶,也就是從這個章節開始聽不太懂,很多東西老師可能認為我們應該要會,所以講的內容聽起來像是架構,然後至於為什麼會那樣形成,我再次舉手問老師時,還是一樣用很肯定的說明去解釋這個東西就是如此而已,所以我就先坦然接受,只好自認不習慣老師的教學模式,因此對於這堂課我也只好認為是自己回家將上課的投影片做整理,才有辦法讀懂該章的內容。

        大概過了幾個禮拜考了第一次的小考,一半內容考的是週期表,一半是前幾章節的內容,我雖好好把握住了一半的分數,但是另一半考的是解釋題,裡面還有一些是專有名詞,因此我的第一次小考成績雖有過,但離及格分數不遠,而且這次是僅考一次的週期表分數拉了我一把,如果繼續下去恐怕該科面臨重修的風險,由於老師的上課方式我不太習慣,剛好這堂課老師的TA剛好有開課業輔導,想說能利用該堂課的時間向TA尋求協助。

        後面的課程像是在講解FCC和BCC的結構組成,以及單位晶胞APF的計算,因為這部分在高中是放在選修,所以一開始要觀察並且畫出微觀世界裡原子排列的形式,對我而言簡直有難度,而我就向TA請教了很多次,並且回家再花費心思去理解,就逐漸掌握住其具有規則性的精髓,在接近期中考的前幾個禮拜,助教會幫我們有參與課程的同學做個考前複習,歸納出各個章節的重點,針對那些重點再一次的從頭講解,像是我覺得較難理解的APF,先假設單位晶胞的數字,教我們先數出總共有幾顆原子數,再利用幾何圖形得出每個邊長有幾個原子半徑,再和邊長作換算,最後再帶入APF的公式,經過助教詳細的解釋以及提醒我們注意單位換算,總算讓我考前做足了準備。

        考期中時,由於有助教的重點整理,大多的題目讀起來蠻清楚該如何下手,而考卷上也剛好出了一題APF的計算,因此當我在寫考卷時對助教前幾個禮拜在黑板上寫的解題步驟的記憶猶新,使得我這次考試整體寫起來頗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