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沂萱
教育學院
諮商與輔導學系
「宅」在家,和情緒宅一起當朋友
本次的講座也是與疫情相關的內容,由於疫情升溫,許多生活習慣以及方式都面臨到了不小的改變,所以本次由蔡于岑心理師來與我們分享一些有關於減壓的經驗分享。在講座的一開始,蔡心理師就提到生活方式的改變,會進而影響到自己的身體方面,當身體有了些變化之後,心理層面也會漸漸地引發連鎖反應。那生活方式的影響包括防疫行為、物資需要搶購、不時地追蹤疫情、減少外出以及在家工作或是學習等等,而這樣的行為改變,我們的身體也會產生一些變化,像是失眠、感到虛弱、頭痛以及暴躁等等,最後到我們自身的心理層面,由於疫情的不確定性,所以會讓我們有不特定且難以控制的恐懼感,擔心自己是不是會染疫,染疫後是否會影響到我們的家人以及朋友;長期待在家中也會感受到無趣,少了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時間,也會漸漸地讓我們感到孤獨感,而這些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就會漸漸地讓我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高。
雖然適當的壓力是可以增加我們工作上或是行為上的品質,也稱為良性壓力,像是我們能夠隨時警惕自己勤洗手、戴口罩,也減少自己外出的機會,除了保護自己也能夠保護他人,但只要一超過那個抗壓臨界值,就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一定的傷害,因此蔡心理師在本次的講座中,也帶領我們該如何察覺自己的抗壓臨界值。第一步是「覺察」,覺察又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向內以及向外,向內覺察可以先問問自己,問自己感覺到了什麼、是哪種情緒、這些情緒的來源是哪裡;向外覺察可以觀察看看自己身體以及生活產生了什麼變化,而這些變化常常發生在什麼情況下。第二步是「安頓」,可以透過正念的對話,來讓自己平穩下來,先是整理壓力源,再來進行自我肯定,最後可以到第三部「擴展」,找尋自己平靜的資源,除了可以透過一些活動來平穩以外,也可以嘗試著改變工作的時間安排等等。
以上是由蔡心理師為我們提供的一些減壓方式,蔡心理師在分享的過程中,也不忘了留一些時間讓我們有實作練習的機會,也不吝於分享她自身的生活經驗,為的就是讓我們能夠更容易了解這些內容。儘管現在台灣的疫情已經逐漸趨緩,但這些內容仍然可以運用在未來面臨壓力的情況,相信在本次講座所獲得的內容,在我未來成為一位專業助人工作者進行實務工作時,除了可以有效的幫助到他人,同時也能夠照顧到自己的身心靈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