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教學演示工作坊心得

發佈日期:2021-09-20

許睿宇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因應疫情變化,這次閩南語教學演示工作坊改以線上演講,並將教學演示的檢定改成了靜態的教案設計。但我認為這場講座的品質並未因為線上而下降,反而因為線上的方式,大家可以透過LINE群組等方式交流,並完成老師指定的小挑戰。陳雯琪老師在短短的三小時裡,將自己的教案拿出來讓我們觀摩,並十分詳細的介紹教案的架構,例如學習目標的撰寫和學習重點的呼應等,除了講述也讓我們實際挑選單元演練作為回饋。令人敬佩的是雯琪老師是非常仔細的一個一個閱讀我們的練習內容,直到工作坊結束還是可以收到群組裡傳來老師給予某同學的回饋。

    因為改成教案檢定的關係,我們依照工作坊的教學上網找到高年級的電子書,並挑選了想要教學的主題。後來我選擇了俗諺的教學主題,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我參考著群組中同學們與講師的相互回饋,不斷精緻自己的教學目標與學習重點。接著我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也參考了工作坊的範例,以活動遊戲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以他們能應用在生活中為主要目標。後來在查找俗諺的過程中,一邊挖掘著較合適且常見的俗諺,一邊感受到了俗諺的魅力。用精簡的語句,富有韻律地統整出智慧的結晶,發人深省,是我對於俗艷的第一個評價。再後來看到了不少有趣的諺語,也覺得他們用這些幽默詼諧的方式給予我們生活中的啟發,是件相對溫柔的事情。例如七月半鴨毋知死活,雖然在講的是農曆七月鴨子對於鬼月時節要被做成牲禮的無知,但何嘗不是提醒我們在過度安逸的時候要居安思危。如果直面使用較尖銳的話語說教,我們可能很快就會有所反感,並表達出排斥的不舒服。然而透過俗諺的傳達,大家能夠較圓滑地去反思,並細細品味其背後的意涵。我想這就是為何許多老師在班級經營中,會使用俗諺作為教室布置的媒材,一方面或許是為了深化本土語的學習,另一方面一定就是因為古人這種溫柔的大智慧吧。

    在工作坊的結尾,老師仍給予我們許多資源的分享和勉勵,甚至提出在檢定截止前,可以用Email相互回饋。我認為雯琪老師真的是個非常認真的老師,因為她的這些努力,也讓我們在製作教案的時候,都想盡力完善自己的教案,無愧於她的教學,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善循環吧。期許自己未來在教學現場,也能一如現在保有教學的熱忱,不去在乎縮花費的時間與心力,只將學生的學習成效擺在首位。相信學生也會感受到老師的付出奉獻,踏出主動學習的腳步,讓善循環不斷地延續下去,乃至讓整個生活都因為這點小堅持走向更美好的道路。最後關於閩南語的教學,我想我們還有許多需要去精進的地方,但只要我們已在路上,那我們就不用擔心要走多久,只需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