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A+S 有效因應疫情之生活模式

發佈日期:2021-08-31

蘇沂萱

教育學院

諮商與輔導學系

BETA+S  有效因應疫情之生活模式

今天邀請到的鄭如安老師來和我們分享疫情下過生活的方式,老師分享了自己在去年馬來西亞及中國地區舉辦線上演講的經驗,所以對於線上講座的模式已經有還蠻上手了,也確實可以從這場講座中深深體會到老師想要帶給我們豐富知識的心情,因此做為聽眾的我感到很充實。

所謂BETA+S其實是從結構式遊戲治療的觀點而生的,藉由這個方式來提供可以怎麼結構孩子因疫情停學在家的生活,當然也不只是針對於孩子,其實方法都大同小異,所以成人老人也都可以試著運用這套方法來提升自己在疫情生活中的品質。老師的講解相當豐富, BETA+S是由五個英文字母的字首所組成的,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屬於B。B代表著BOUNDRY,界線。一旦長時間沒有明確的界線,就沒有所謂結構可言,隨著界線模糊,原有的結構性也因此逐漸薄弱,這不但會使人懶散、失序沉迷,也比較容易發生衝突或產生黏膩,因此有一個明確的界線是非常重要的。此時老師分享了一個關於九二一大地震的故事,一群被安置在軍營內的災民,在軍營的生活習慣逐漸養成全新的習慣,生活因此有了新的結構及界線,也不會一職陳沁在失去家人的悲痛,反而打起精神來努力過活,一兩個月後,當精神科醫師來評估災民復原狀況時,發現在軍營內的這一批災民復原力最好,因為他們的從失序的生活中慢慢回到常軌,建立秩序及界線。藉由一個小小的故事我才了解原來界線及秩序在我們生活中佔了舉足輕重的道理,而什麼是界線呢?界線的設定需要明確具體,且要可以量化,例如八點起床、十一點就寢等,設定了界線後就要一致的執行,不因為放假就可以睡到自然醒,一致且穩定的執行,就會逐漸讓生活出現秩序,此時再來調整情緒或改善關係就欸比較容易。老師還有提到一個時間界線的概念,固定而有規律的界線是安全感的一個基礎,而且久而久之這些界線會成為一種自然的習慣,也可以提升專注的動力與動機,並且學會自我調節專注於不同主體的能力。有一本《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中所想傳達的概念便是界線的一種延伸運用,當孩子學會等待後,對於未來也會有所助益,老師講了一個小例子,關於孩子要求忙碌的母親陪伴,若母親只是一昧地教孩子等一下那麼孩子將會將注意力一直放在忙碌的母親身上,但如果母親明確的告訴孩子還需要五十分鐘,那孩子就會將專注力放在時中上面,語詞同時孩子也學會了耐心等待,以及等待所帶來的好處為何,未來孩子上學時,也就更能夠有專注力、情緒調節的能力。

在演講開始前我還以為老師要教我們正念相關的思考模式,但鄭老師今天所教的比較像是一個明確的方法,讓我們在混亂的疫情中找回生活的規律,正念減壓思考就好比是心靈的生活模式,而BETA+S就是一個身體力行的生活模式,兩個如果能夠同時運用我相信應該會有加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