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沂萱
教育學院
諮商與輔導學系
大多數人想到居家上班,第一個念頭不外乎是很開心、覺得輕鬆,不用花上通勤的時間就可以多睡幾分鐘,不用每天面對上司和同事,也許也減輕了不少壓力,但其實居家上班久了之後會覺得怎麼比平常還要累,講師和我們分享了自己的心情,他提到因為會害怕主管或同事認為自己在偷懶而膽戰心驚、擔心錯過重要的訊息,因此在休息或下班時間還會時時刻刻盯著電腦或手機,且居家上班會比較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干擾,難以專注和保持效率,以上種種原因形成了無形的壓力。這讓我不禁想到之前有一個職場議題,主要是關於通訊軟體的傳播讓許多上司即使在下班時間也會要求下屬記得回訊息,網路模糊了上班和下班的界線。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夠做好工作。這在諮商師養成之路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倫理守則,因此藉由這場講座來避免我們工作耗竭,進而建立自己的工作界線。
工作耗竭包含了情緒消耗、去個人化以極低成就感。情緒耗竭是指覺得自己已經無法做的更多,同時感到低落、悲傷等情緒;去個人化則是會出現對工作麻木,無法感受到自己的狀態,也沒有什麼動力再繼續工作;而低成就感則是接續著前面兩個行為出現自尊心下降、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的想法。講師列出了一些檢測自己是否工作耗竭的方式,透過這樣簡單的檢測來初步評估自己是否有出現工作耗竭的徵兆。而工作耗竭的成因主要蘭自習得無助,因為自己無法影響對工作的決定,缺少完成工作的資源,因此時常處在一個「自己時常失敗」的環境下,就會有習得無助的感覺。除此之外工作期望不明確、毒性工作環境、大量消耗專注力、缺乏社會支持與工作和生活的失衡等,其中毒性工作環境也包含了職場霸凌,我認為這是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大眾重視的一個議題,從年紀、性別等方向來切入職場霸凌,都會有想當多的討論。那工作耗竭會帶來哪些負向影響呢?其中除了會影響心情以外,也會影響睡眠、一些疾病、或進而影響到身邊的家人和朋友。
接著講師教了我們一些建立工作界線的方式,在外工作的時候,回到家就是放鬆,但在加工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哪裡放鬆呢?首先先檢視好自己的界限在哪裡,界線是一條看不見的線,但能夠幫助自己劃分不同層面的角色,例如我在上課時就是學生,但回到家我是女兒的角色,並且維持有彈性的狀態。接著規劃自己的時間,上班時間是到幾點、幾點是陪伴家人等,做好時間規畫也比較不會有被時間追著跑的壓力出現。最後則是現在很流行的儀式感,例如劃分工作位置,避免和放鬆位置重疊,或即使整篇都在家,還是換上外出服,這些儀式感也會有一些幫助。
聽完了今天的講座,我重新認識了界線及建立界線的方法,雖然現在只是學生的身分,但我在家也會面臨到課業和家庭的界線問題,如何在多重身分中檢視自己的極限並建立自己的界限都是很重要的,希望我能夠將今天的所學逐漸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