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沂萱
教育學院
諮商與輔導學系
這次演講的講師是我很熟悉的麗雲老師,而主題也著重在老師的專長-親子領域,在一開始看到這個主題時會想說親子共廚,那如果是廚藝不好的家長也可以嗎?講師在一開始就破除了這個迷思,將他比喻成廚房裡的親子遊戲治療,以重視吃的文化特徵為基礎發展出促進親子關係的方法:將廚房比喻為遊戲室;將親子共廚類比為親子遊戲,而有一項基本原則就是要將廚房當作家人彼此互動的實驗場,但在親子共廚中煮食只是一種手段,煮得好不好吃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家人互動的那個過程發生了什麼、感受了什麼。
什麼食物會讓我想到我的父母?當我吃到我芋頭相關的食物的時候就會想起我母親,因為那是她愛吃的東西,我想這是我和我母親的連結之一,在外頭看見芋頭糕點也會想要帶一份給我的母親,講師提到食物以及食物所帶來的味覺與嗅覺是記憶的重要來源,所以在我們生命經驗中,那些特定食物的記憶是很珍貴的,因為那正代表著某些重要且特殊的連結。講師從自身遊戲治療師的經驗告訴我們扮家家酒對孩子的意義為何,扮家家酒可以增進孩子的控制感和自主能力,對孩子來說好像自己有能力可以煎好一顆蛋、把食物賣給客人等,藉由扮家家酒的觀點進入親子共廚的介紹。
「親子關係就是一部飲食互動史」這是很有趣的一段解釋,講師提到從嬰兒出生需要哺乳開始,吃就是親子關係中最具體的部分,因此可以將廚房是為親子關係的源頭,和孩子一起料理食物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主食技巧,也可以在互動中培養親子間的默契感。回想起自己過去的經驗,比較多會被限制小孩子不要進廚房,因為廚房充滿著危險,所以我覺得會有點可惜,也許家長從簡單的攪拌、秤重等等的小是讓孩子慢慢熟悉廚房、熟悉大人如何變出一個食物,而大人也學會逐漸放下擔心與焦慮,相信孩子有能力可以獨力完成,孩子也會培養出很大的成就感。
接著講師叫了一些在親子共廚時可以回應孩子的技巧,例如傾聽和觀察、示範、跟循、指認能力與鼓勵等,每一個技巧都有實際的例子,讓我可以更了解這個技巧可以如何運用,其中我覺得身為家長會最難的應該是示範,因為家長總會擔心孩子受傷,所以不敢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來,但越是這種時候,就越要放下擔心與焦慮,藉由放手這個行為告訴孩子我相信你可以做到,在孩子完成之後就會知道自己有這項能力,也會增加對自己的肯定。正廠研講聽下來除了有點餓以外,也更了解在廚房可以怎麼和孩子相處,雖然我並沒有孩子,但我認為這些技術也可以運用在之後我和兒童的工作上,和兒童相處向來都不是件簡單的是,如何正確地陪伴、正確的回應都是需要經過練習的,因此這次的演講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榜樣讓我去參考與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