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基礎理論與應用工作坊

發佈日期:2021-07-13

蘇沂萱

教育學院

諮商與輔導學系

       這是進修推廣組所舉辦的課程,老師一開始先大概介紹了臺灣現在藝術治療的概況,接著和我們介紹了一路走來的歷程以及待過哪些場所進行藝術治療,其中最大部分是在醫院的復健科及精神科,這讓我又更了解到藝術治療其實不會限制你只能在什麼場域,也因此可以豐富又不失彈性。   

       藝術治療可以在許多不同類型的場域被運用,例如學校、醫院、觀護所等,而對象更是不受限制,從學齡前兒童到長者都可以進行藝術治療,我認為在這一方面老師解說得很清楚,也可以從老師的分享當中了解臺灣現在進行藝術治療的現況大致為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在醫院,在醫院兒童病房內進行藝術治療的工作其實有許多眉角是需要注意的,例如有時病房不是單人房,因此不像諮商所獲學校有一個隱密不受干擾的空間,那要如何顧慮到個案隱私或同住病房的病人不被打擾;又或者是有時進行到一半會遇到醫師進來查房會中斷治療;無法使用尖刀等尖銳的器材時可以用什麼代替等問題,都是需要去克服的。老師有提到一位曹藝術治療師在醫院做藝術治療的時候會以接近醫院會使用的器材(非典型的媒材)去做藝術創作,例如用消毒過的針筒代替水彩筆,如此一來可以將低兒童對於治療的抗拒感,因地制宜的調整創作方式,可以大幅增加許多創意,我才知道原來從媒材的選擇就十分具有療癒感,換言之在進行藝術治療前,治療師本身對於媒材的敏感度也要夠高,下午的課老師也讓我們用實作來更了解這個道理。

        休息過後便開始實作的體驗,老師首先介紹了媒材的使用及用法,蠟筆和粉蠟筆的不同、同樣一種媒材,卻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來作畫,連粉蠟筆的皮要不要撕開都有它的意義存在,當今天想要讓孩子流露更多情緒,則媒材的選擇會往流動式的挑選,由淺入深例如彩色筆-粉蠟筆-水彩,這是媒材和情感的連結對於沒有掌控感的孩子,可以先讓它慢慢練習有掌控感,可以先從選擇顏色開始,讓孩子擁有控制感,且從選擇的動作中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掌控自己的,稍微建立起自信心,接著可以更進一步選擇要畫什麼、要怎麼畫、要不要塗色等大大小小的事情,將創作回歸於孩子本身,除了作畫本身具有療癒感以外,這個選擇的過程也很適合讓較內向害羞建立起控制感。

       老師有稍微提到藝術治療運用在團體工作中有那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先考慮到成員的組成,是有心理相關背景或市都沒有,這就會決定團體的深淺度,再來是媒材和主題的選擇,以紙張為例子,如果是較為陌生且新建立的團體,在團體尚未建立正向氛圍時,就會建議選用小張一點的紙來進行創作,以減少成員間的不安心,我覺得這對我來說真的是很有幫助,因為我下學期就要進入機構開始實習,也許我能夠將所學運用在我的實習上面。

       這次兩天的課程老師所呈現的內容十分豐富,除了有理論基礎還有實際創作的運用,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老師一步一步指導我們,每做一個動作就會和我們解釋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用這個媒材、為什麼使用這樣詞彙、它各自代表什麼含意……,我認為這對於學習最大的收穫是我不只是被動吞入,而是明白背後的原理後才將之變成自己的知識,這樣也更能夠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