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鈺涵
人文與社會學院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生命教育講座 呂立偉
呂立偉相信如果有個人小時候面臨許多困難,那他長大之後就更可以去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
呂立偉他分享他的故事,對他來說一個新的挑戰很快就來臨,大概在五六歲因為感冒引發肺炎,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個月,才把這珍貴的性命撿回來,因為需要隨時抽痰,於是在喉嚨開了一個小洞,護理師每隔一段時間,拿著一根細細的針和軟管插進去,才能把痰抽出來。而點滴的針不能一直打在同一個部位,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換地方,打完手,換打腳,都沒有地方打了,最後再打進頭皮上。這聽起來很恐怖、害怕,但呂立偉卻表示對他來說,在這個時候發生的事情是讓他更了解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於是他在從小的時候就接受與他人的不同,甚至他認為自己和別人並沒有不同,只是跟一般人比起來沒有這麼方便而已。可是經過重病,抵抗力變弱,容易生病、被傳染,醫生建議不參與團體生活,於是國小生活改為在家自學,國中抵抗力變強才回歸班級。
呂立偉雖然國中回到班級與同學一起上課、學習,但是對他來說,適應環境學習並不是說說的這麼容易,還是常常需要老師、同學給予協助,而到了高中、大學已經可以完全融入團體社會。最有意思的是,呂立偉的求學階段,他經歷過隔離教育、融合教育,不論是哪種教育,他都能適應的不錯,能學習、讀書以及接受人生轉變。高中階段對他來說是一個過渡期,也是一個困境—臺灣的九二一大地震,南投的災情最嚴重,在睡夢中被地牛搖醒,他爸爸從床上把他抱到樓下,變形的鐵捲門卻阻礙他們的路,費了好大的功夫,才重見天日,他就一個人在巷口,看著這個世界。我聽完他說的這段故事,我覺得他當下最擔心的不是財產受損,而是一種恐懼,地震所帶來的天搖地動是支配他們的恐懼。他在這個過程中,他原本對於許多事情的看法,以及生命的態度、生涯規劃開始有了轉變。
他在高中的時候毅然決然的從自然組轉到社會組,因為他希望自己未來能夠成為社會工作者,大學可以選社工或諮商輔導的科系。於是他憑著無可救藥的樂觀以及自身的堅持,以一般生的身分考上喜歡的科系。
呂立偉,他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的肌肉萎縮症,無法像一般人一樣正常行走,但他並不為此苦惱,他選擇接納如此面貌的自己,並接受這不尋常的生命經驗。並以無可救藥的樂觀與堅強的意志力,把愛與樂觀分享給所有的朋友。
他說了一句我很喜歡的話:「生命從來沒有要求我們要做最好,只要求我們盡最大的努力」人生的旅途偶有曲折,但憑著毅力與樂觀的信念,堅持自己的每一個抉擇,活出快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