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沂萱
教育學院
諮商與輔導學系
今天參加了系上的演講,這次主題是我一直非常感興趣的司法心理與善意溝通,所謂隔行如隔山,我一直學習的是諮商與輔導,除非自己額外進修,否則較少著墨在家暴、性侵、以及成癮的個案上面,這次系上特地邀請了中正犯罪防治的林明傑林教授來做為講師,從最一開始的自我介紹,就可以看見身為講師的他從大學時期就很確立自己未來的方向,而讓我覺得十分特別的是他除了諮商心理師以外也有社工師的執照,林教授更在實務經驗上發現自己有所不足的地方便馬上去學習,例如身為博士的他也跑去修習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碩士及營養科學學士,林教授告訴我們正因為這些知識一直都不被重視,所以在實務上很少有人會將他們拿出來放在個案上面,他發現有這個需求,所以他去學習,因此他有的方法比別人還要多很多,從這些分享就可以看出林教授好學不倦和積極向上的個人特質,這也成就了他在專業領域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林教授善於用數字說話,因此在介紹完何謂司法心理學之後,便以各式數據促進我們思考問題的答案,與其被動接收資訊,林教授更希望我們能夠學會觀察現有資料以歸納出結論,嘉義縣市在2005年之後實施「嘉義縣市危險分級試辦方案」之後,家暴通報率便開始下降,接著再2011年危險分級措施便開始實施到全國十個縣市,可見該政策的推動對人民確實有實質上的助益。
那麼以家暴者類型來區分的話,林教授提到先分類再學原因,因此我們先分類出家暴的類型,再分析並歸納加害者的類型,以男性家暴者為例子通常可以分為:只打家人型、反社會型、邊緣型,其中只打家人算是傷害程度較低者,且佔了大約五成,常常讓會讓處理人員無法想像某些中高社經地位者也會毆打妻小,此類型多受社會文化影響;反社會型占了二點五成左右,在心理上通常具有自戀的特質,且因為考慮到自己殺人後將會坐牢,所以通常不會將人致死,因為反社會的人通常愛自己比愛別人多一點,因此他們會格外珍惜自己的羽毛,而這也是反社會型與邊緣型很大的一個差別;邊緣型便是俗稱的恐怖情人,和反社會型一樣佔有二點五成左右,經常威脅自殺或說出要死一起死等偏激的話語,也時常在殺害妻兒後自殺。林教授提到,特定家暴加害者(尤其是邊緣型)通常在兒時目睹父母親或家庭之間的暴力,這也稍微解釋了為什麼他們在長大後會發展出這種邊緣型人格的特質。
聽完這場演講後我覺得收穫最大的是林教授讓我們試著用數據找結果,在觀察與分析數據的過程中,我可以感受到林教授對這個議題的關心與熱愛,而這樣的精神也正是食物供駔上所需要具備的一種態度,也讓我這個門外漢對於這些議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稍微知道法體制的運作,我覺得今天的演講主題不但切合我的興趣,同時也豐富了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