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謙
藝術學院
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觀賞劇目:日本飛行船劇團《桃太郎歷險記》
演出時間:2020.10.11(日) 16:30
演出地點:台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
觀賞劇目:AM創意《小兒子報告!沙發有黑洞》音樂劇
演出時間:2020.11.07(六) 14:30
演出地點: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
/
觀賞劇目:《當胡桃鉗遇到安徒生》
演出時間:2020.11.08(日) 13:00
演出地點:兒童新樂園-兒童劇場
這次欣賞的三齣兒童戲劇有著非常不一樣的主題與特色,《桃太郎歷險記》(以下簡稱《桃太郎》)是改編自日本的民間傳說,以人偶劇的形式演出;《小兒子報告!沙發有黑洞》(以下簡稱《小兒子》)則是有台灣少見的兒童演員參與其中,並以音樂劇的方式呈現;而最後一齣《當胡桃鉗遇到安徒生》(以下簡稱《安徒生》)就如同標題,結合了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並介紹三個安徒生的小故事,藉由投影跟兒童做出及時的互動。
我想藉由David Wood在《兒童戲劇》一書所提及的「兒童戲劇必備的條件」中挑幾個方向來做一些簡單的檢視與探討,首先是「驚奇」,《桃太郎》與《小兒子》兩齣戲皆是以主角的奇幻旅程為主軸,在劇情的編排上許多靈光一現的想法,或是突然出現的阻礙,再加上舞台的布景、配樂等等的轉換,藉此增加孩子對故事的吸引力。「幽默」在《桃太郎》一戲中,鬼的角色動作誇大且笨拙,可以明顯感受到孩子的笑聲,這種方式也巧妙的讓故事中的壞人角色變得不那麼恐怖,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打敗它的;《小兒子》中也有一些雙關等文字遊戲的運用,但我認為這對孩子們來說可能不是那麼的容易懂,也許運用在成人的戲劇會更為成功。「角色」最顯著的表現仍為《桃太郎》的角色,桃太郎與每一隻在旅程中碰到的動物都有非常鮮明的色彩,也藉由擬人化動物角色製造出非常好的效果。在《桃太郎》中也有使用到「生與死的場面」在劇情中主角經歷衝突,與夥伴在打鬼的過程中有性命上的威脅,但如同前面所言,讓鬼的形象不是太過恐怖,孩子也部會因此害怕,我認為是非常好的處理。「語言」的運用主要是在《小兒子》這齣戲中,尤其是後半部的劇情使用了大量的雙關,在歌曲的編寫上也有運用一些語言遊戲;在《安徒生》一戲中,也利用玩弄語言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大笑,例如:在《碗豆公主》的故事中,說書人說了紅豆、碗豆、青春痘,從孩子的反應就可以得知這一個橋段的成功了。「沉默」以及「觀眾的參與」則是在《安徒生》中可以看見,因為此劇是一個會與小朋友互動的形式進行,所以說書人在問孩子問題時,可以發現他會等孩子回答後再接著後續的故事,有時候我們會很害怕等待或是沉默的那段空白,但是孩子是需要有那一段時間思考、說話的。在這齣戲劇中,也加入了很多與觀眾互動的部分,例如與觀眾玩一些小遊戲、問答、甚至是帶台下的觀眾動動身體,孩子們都非常熱烈地參與於其中。「偶」的運用則是以《桃太郎》最為顯著,人偶劇的演員為了配合大型的偶,需要有很誇大的動作才可以凸顯出來,也會利用一些特技的動作來表現;《安徒生》當中也有藉由小型的紙偶來說故事,並利用簡單的投影方式來呈現,三個不同的故事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我非常喜歡這一個部份。「音樂、燈光」等等的運用也在三齣戲劇中帶來許多不一樣的效果,讓戲劇更佳精彩,在《桃太郎》大小朋友跟著音樂哼唱、拍手的場面仍然使我印象深刻。
這三齣戲劇都有值得學習,也都有各自在製作、創作上的挑戰,在《桃太郎》中我看見戲劇孩子與角色一同生氣、一同大笑,演員利用身體動作吸引觀眾眼光,看見演員突破語言的障礙;在《小兒子》中看見台灣新一代兒童演員對舞台的熱情與努力,但讓我重新省思文本邏輯的重要性,如何抓住孩子的吸引力是十分重要的;《安徒生》的演出則讓我對這學期的另一門課「創造性戲劇」產生連結,說書人哥哥姊也與孩子們設立小約定,讓孩子可以快速的集中注意力,並依照孩子的行為與回答作出不同的反應,也在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地鼓勵孩子、引領孩子思考,在結合水彩、偶、投影,是一個非常精彩且讓我學習極多的演出。
此外,在這次的行程中,也參訪了全台唯一的兒童劇場,它位於兒童新樂園裡面,這樣的地理位置很容易接觸到戲劇的客群,但我認為這個劇場其實跟我們一般的戲劇場館沒有太大的不一樣,除了觀眾席排跟排之間的距離較遠之外,我認為並沒有太多的不同,在來到這個場館之前,我原本期待觀眾與舞台的距離可以更接近,而觀眾席排跟排之間的高度差更為明顯,以及地板與天花板的距離會更近一些,以上都是考慮到孩子的身高,但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期待,也希望台灣可以更重視孩子們的藝術領域,更看重兒童劇場,讓孩子們可以有更多看戲的機會,也有更多專門為孩子製作的好戲可以呈現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