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妤謙
環境與生態學院
綠色能源科技學系
這個學期是我第二次參加高教深耕的計畫,我順利的以「第一代大學生」的資格,申請到工程數學的課業增能輔導。
我們工程數學的導師是卜一宇老師,雖然課綱上是掛全英文授課,但他基本上是以中文教學,而用的是出版社的英文PPT,對我來說幫助不大,可能我比較習慣在數學的這門科目,以板書寫比較有助於教學吧!老師上課方式採取偏自主學習的方式,觀念基本上是帶過而已,再帶過個幾題就差不多放我們下課了。但就算這樣,我也不會遲到早退或翹課,大致上我都會帶中文考試用工程數學書籍去讀,抓緊時間算題目,透過不斷的算習題,對題目的敏感度與理解力也會跟個上升,我覺得這是增進自己能力很好的方式。
因為我自己本身有在補習的關係,相較於班上完全沒碰過工程數學的同學,更要擅長一些,因此在老師上課或助教教我們的時候我也比較得心應手一點,但是,從同學們提問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現一些被我忽視的小細節,可能是觀念混淆,也可能是漏掉的小技巧,都可以從同學的疑問中,找到答案,而且也會遇到自己不會的題目,從別人的問題中,也可以發現自己的問題。
我覺得理工和文科其實有他們的共通點,都要背、也要會應用,雖然每一個公式都是可以推導出來的、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考試有限的時間內,你還是要背起來,才能增加更多解題時間。我覺得這個概念非常適合用來詮釋工程數學這個科目,題目一出來,先判定分類,在用公式套套看該用什麼方式姐最快?最後才是一步步導出結果。
而在課堂間的休息或是上課中簡報中的例題,同學們在遇到困難時,也會找我討論,讓我對數學定義的觀念與見解,藉由想辦法解釋到他們聽得懂,來進一步加深我的印象,也讓我能從中學習如何表達;而當遇到同學問我的問題,我不會的時候,我就能進一步找到自己觀念哪裡還不清楚,不然平時題目做完、習題例題都解完後,就覺得自己好像都懂了,不用再算更多也應該可以了。
我們工程數學的助教是我們大三的學長,可能是系上課程比較繁重,因此方便大家都在的時候也只有在該堂課結束時開放TA時間,學長在助教時間前也是要上線性代數,但都會在下課後直接過來我們這裡,讓我們問問題,而且不只只有助教學長,其他大三學長也會跟著一起過來,學長和我們之間平時相處機會就不多,透過問問題的方式與時間,能增加我們與學長姐之間的交流,在助教時間,也可以聽聽學長姐們現在的學習狀況,一起解題的畫面也很溫馨。謝謝同學與學長給予我的學習機會,助教時間對我來說,是連續上完三節工程數學的一大休息放鬆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