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怡君
人文與社會學院
國語文學系
從入學開始,就聽聞許多關於聲韻學很難的傳聞,是系上的大刀,每年重修的學長姊都大有人在,升上三年級的我也是戰戰兢兢,得知聲韻學開了補救教學,便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參加了,聲韻學對我來說,算得上是沒有基礎的,所以在聲韻學的課堂上,有些時候一個不小心晃神了,那接下來的內容便常常都再也聽不懂了,這種感覺讓我彷彿回到高中學習數學的痛苦回憶,再加上課堂中,常常需要趕進度,積累起來的問題也更多了,甚至最大的問題根本在於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而在補救教學中,學姐帶領我們從頭開始,為我們補足基礎,在觀念上面反覆的複習,學姐會針對每個單元,列點逐一講解,以避免我們會有觀念混淆的情形產生。
聲韻學告訴我們歷代語音的演變,如勞乃宣的<<等韻一得>>中,便將聲韻分成古音、今音、等韻三期,而從現代來看,則又可以將聲韻分成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現代音四期,從功能來看,聲韻學可以通假借、辯聲律、有助於判別典籍的寫作年代、有助於方言的學習以及研究,論傳統聲韻學和現代聲韻學的差別,大致可以從三個面向來探討。
一是觀念的更新,從學科定位來看,古代將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稱之為小學,「讀九經必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凡故訓之失傳者,於此亦可因聲而知義矣。」從上二句可以看出三者之所以被稱之為小學,是因為他們就像是基本的教材,先學會了,才有辦法做更深入的學習,而現今我們則是以語言學的角度去探討聲韻,從發音的部位、方法去研究古代音韻的差異,研究材料上,以前都是透過前人遺留下來的書面材料做研究,而現今則更重視口語方面,在語言觀念中,以前認為惟古音純正,但現在則認為語音是會隨時演變的。
二是研究方法及目的的精進,以前標記音符號是透過漢字標音,例如譬況法以文字描繪讀音,讀若法找相近的字描繪讀音,直音法以完全同音字來注音,反切法取二個漢字以標注一音,反切上字標聲,反切下字標韻。如「東,德紅切」。而現代則是多以國際音標來標註,以前的研究目的是為求音類,現在則為求音值。
三是研究範圍的擴展,研究路徑從以前的共時轉變為現代的歷時,古代的研究範圍大致有韻書、韻圖、韻文,而現代則是只要有助於瞭解古音的材料,都屬於研究的範疇。
在上過補救教學後,老實說對於聲韻的恐懼並沒有減少,但是在補救教學中,有一定的規劃,學姐會讓我們每周都照著計畫走,比起自己胡亂地摸索,我想還是有很大的助益的,雖然在看到期中成績後,對於聲韻的恐懼又增加了不少,但還是希望一切可以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