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三毛就寫到:想要去沙漠,是她自小念地理後就有的心願。心中有夢,最又能去實現它,事件美好的事。也許一個夢在別人的眼裡中看似瘋狂,但作者自己也說她是位「我行我素」的人,強調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內心的自由、自在化的重要。能完成夢的因素,主要於人格的堅持。
在沙漠中生活並不容易,但這卻是她夢想的。她從一個平凡的沙漠中去體驗新的事物,增加生活中的樂趣。在異國文化中,三毛體驗了沙哈拉威人特別的驕傲個性,理論上不合理的事,在他們眼中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小孩子來借了一副碗筷,隔天又借了一雙;女孩擅自取走一雙鞋,三毛又拿回時又弄不見。要是身於如此的處境,那些「芳鄰」可真能訓練一個人的EQ。當他們道出「你傷害了我的驕傲」時,總讓我覺得莫名其妙。明明是對方錯,他們總能扭曲事實,變成是作者的錯。想三毛在當地有如此的鄰居,生活的意志力一定很強。她的丈夫(荷西),也如此支持她。為了三毛,他先飛到非洲去找工作。有如此的好丈夫,就像交到一位好朋友,肯為你付出。
看來要在沙漠中準備美食也是一項挑戰,畢竟平常人都對叔物有所講究。但三毛的丈夫(荷西)和她為了省錢,在沙漠中吃的大多不是甚麼好料。當作者的母親寄中國食材給三毛時,吃的東西對荷西來說又是新鮮的食物。三毛以俏皮的方式來形容這中國料理的成分,使荷西認為碗中的食物有古怪之處,而有時不敢吃,或吃下肚之後感覺比三毛「口述」中的料理還好吃。當荷西的老闆到家中吃飯時,三毛又以「小黃瓜炒冬菇」替換了「筍片炒冬菇」,最後驚喜了荷西。在那片沙漠中,三毛從一頓飯中都能找到樂趣,那我們不是更能從我們身旁找到更多嗎?
在《素人漁夫》章節中,三毛描寫了夫婦兩人一起到海岸捕魚,想多省錢,卻為了要分享、請客,又花了太多錢。第二次捕到魚,拿去賣給國家旅館的廚房。拿到對方的帳單,卻又丟進洗衣機裡的窘境,實在連讀者我也哈哈大笑。努力中也許也會犯錯,但這些錯警惕了我們:下一次要更小心。
在《白手成家》章節中,三毛明確地描述出如何熬過那沙漠艱難的日子。錢要很省著用,買水、汽油的錢。最令人難忘的,是那用裝棺材的外箱子做的家具。三毛當時住在一個叫墳場區的地方(在鎮外),而她要到了一些木板,用來做桌子、櫃子。結果荷西後來才發現那些木板原來的用意。生活中不都有令人意外又有趣的事嗎?
三毛自己也說,她所做的事,在別人眼中也許是瘋狂的行為,但在荷西眼中卻是理所當然的。三毛是一位不簡單的作家,讀完了這本《撒哈拉的故事》,彷彿親身體驗了沙漠的生活,以及其中的奧妙。